四川大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堂革命激发学生潜力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
教育
教育 > 高考 > 正文

四川大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堂革命激发学生潜力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

创立于1896年的四川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西南地区成立最早的大学。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6位是川大校友。

7月11日晚,四川大学副校长梁斌和招办主任张磊做客“高招面对面”2020年全国百所名校高招直播宣讲会直播间(直播回看),为考生和家长详细介绍了川大的学校概况、招生政策、人才培养、学科情况,并就志愿填报的相关问题做了解答。

此次活动由凤凰网教育、凤凰网公益、凤凰网视频和数字佳信“网上高招办”联合主办,中国移动担任战略合作伙伴、京东校园担任顶级合作伙伴。

四川大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堂革命激发学生潜力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

>>学校概况

办学百年独创“川大模式”

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它创办于1896年,是国内最早的现代大学之一,从未因外部原因中断办学,体现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和文化。

同时,川大也是一所不断自我创新的高等学府。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川大重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08年率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挖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推广到全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川大模式”,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专业设置

新增4个工科试验班

今年,四川大学招生总计划为9200人,有82个专业(类),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招生计划。

招生政策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开展了强基计划招生;其次,学校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了相应调整,比如艺术类(舞蹈表演专业)取消校考,高水平运动员校测推迟到六月举行。

专业设置方面,学校今年新增4个工科试验班招生:工科试验班(机械及其自动化)、工科试验班(生物质加工利用工程)、工科试验班(互联网化工)、工科试验班(水电、城市地下空间),重点培养能够更好地培养服务于地方的人才。

四川大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堂革命激发学生潜力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

设立4个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贯通式”复合型一流人才,学校今年设立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数学经济学、计算生物学、法医学与法学、口腔数字化技术,均面向高考招生。这将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夯实跨学科基础。

其中,“数学经济学”集成四川大学数学和经济学两大基础学科优势,突破学科专业壁垒,着力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数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计算生物学”通过生物科学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系统掌握数理统计、计算机和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能对超复杂生命大数据及其他大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研究的复合型、宽口径、高素质人才。“法医学与法学”适应依法治国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司法改革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和系统法学专业知识、良好思维判断及分析问题能力,能在政法战线相关机构从事医学和法学交叉工作的复合型高端、精英人才。“口腔数字化技术”是华西口腔医学院与软件学院的强强联合,以培养“口腔医学技术+信息技术”跨学科人才为目标,实现数字化时代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新的需求。

>>人才培养

“跨学科-贯通式”培养拔尖人才

为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系统整合人才培养资源,开辟文理工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本硕博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川大构筑“跨学科-贯通式”拔尖人才培养“大平台”,建设大师领衔创新班、交叉学科实验班,开展双学士学位项目,实施辅修学士学位激励制度。

川大充分发挥院士、学术大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引领、资源聚合作用,建有大师领衔创新班5个,包括谢和平院士领衔的深地与地下水利创新班、魏于全院士领衔的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张兴栋院士领衔的生物材料创新班、石碧院士领衔的生物质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等;建设跨院系、跨学科交叉学科实验班10余个,包括“力学-软件工程”、“世界史+外国语”等;开设辅修专业27个,包括国民经济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财政学、考古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信息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等,学生完成相关要求可获得辅修学士学位。

“一式两制三化”打造强基计划

今年是强基计划元年,川大设置了本硕博衔接的培养体制,称之为一式两制三化,全程护航学生个性发展。

其中,“一式”是指本研衔接式,通过学业考评的优秀本科学生将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两制”是指书院制与导师制,录取为“强基计划”的学生,全部进入四川大学“玉章书院”,拥有独立的书院围合和配套的文化设施,导师学生共驻,在思想引领和环境浸润中,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前沿信息、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拥有高水平的领导力、国际化语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双导师”是指学科导师指导学业发展、科研创新活动,对学生进行科研生涯规划以及专业化、个性化培养;驻院导师还将与学生高效及时地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强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化”则是指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小班化是指“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覆盖率为100%的智慧教学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指基于学生的志趣和潜质而制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和研究、个性化学术资源推荐,着力于学生潜质的挖掘与发展,强力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国际化是指与世界顶尖学术机构和团队所建立的纵深战略合作、川大国际课程周、“大川视界”访学计划、大学生全球实习实训项目,让“强基计划”学生参与高水平联合研究项目,在世界级学术大师和我校高水平师资的联合指导下、在世界顶尖大学学生的朋辈学习中,提升国际竞争力。

“送出去、引进来”引领国际交流

四川大学大力实施高端国际化培养教育,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扎实推进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设,努力探索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川大学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2”、“3+1”、“1+2+1”、“3+1+1”等模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目前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60余所知名高校开展了校际本科、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建立了近100个本科联合培养合作项目。2019年,我校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达3165人次。我校“国际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大学,四川大学每年约300名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公派出国留学。

2018年启动了 “大川视界”海外交流计划,每年投入千万资金资助学生赴国(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访学、文化交流、课程修读、国际会议,以及海外企业实习实践等,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已有超过1200名同学已开启他们全球化学习的进程。

四川大学每年举办“国际课程周”(University Immersion Program,简称UIP),这是目前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国际课程周之一。UIP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外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两周的全英文课程;二是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留学生与我校学生一起共同开展“国际交流营”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研讨、文化交流、临床观摩、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2016-2019年,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UIP)总共邀请外教725位,开设英文课874门,参与本科生67735人次。UIP汇聚全球优质教学资源,让川大学生足不出户聆听世界名师的课程,近距离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感受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学习理解不同文化。

>>教学创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

去年12月底,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四川大学有3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量全国高校并列第三。梁斌副校长补充:“不仅仅是数量,这33个专业覆盖了我们学校文理工多个学科门类和学科方向,可以说,川大在每个领域都有高水准的教育资源。”

同时,在Nature指数公布的2019年3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全球高校第37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11位。2020年ESI排名入选全球前1‰学科4个(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入选学科数内地高校并列第7。ESI排名前1%学科17个(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工程学、数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免疫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入选学科数排名内地高校并列第9。

川大有6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包括: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川大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新举措

秉持“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四川大学采用“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在智慧教学环境中,老师们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推动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传统做法,要求原则上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不超过50%,强调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灵活考查与基础考核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个人与团队成绩相结合,促进学生全过程主动学习,强化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四川大学通过18项举措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激励机制等入手,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学校已建立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学籍管理制度、学校知识产权免费授权学生使用制度等,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形成了两千人规模的校内外双创导师队伍,建立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实践空间,在江安校区打造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内实验田——“i创街”,地处繁华地段的高新技术孵化平台优先入驻学生创业团队并发放“创新券”,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利用学校品牌和资源,在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专利申请、法律服务、投融资、产业链对接等方面,提供马拉松式的深度孵化服务,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五年,川大学生在全国各种科创竞赛中获国家级以上奖项3000余项,特别是在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取得“12金9银5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位列全国第三;青年校友创业的医联、乐乐云、薪太软等独角兽公司目前已估值愈百亿。

>>快问快答

凤凰网教育:可否请您介绍下,贵校本科2019届和2020届毕业就业和深造的情况?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入选教育部“2012—2013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到校考察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充分肯定了我校就业创业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持续开展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国内外深造3969人,国内外深造率为46.11%,其中国内升学2999人,占比34.84%;出国(境)深造970人,占比11.27%。出国(境)深造本科毕业生中,升学至QS世界大学排名(2019)前50名学校的学生352人,占比36.29%,升学至QS世界大学排名(2019)前100名学校的学生524人,占比54.02%。

2019届就业毕业生,到大型骨干企业、党政机关、高校科研单位、重点医疗机构等高质量单位就业人数占比接近80%;到西部就业64.36%;各地方组织部门选调生490人;2019年参军入伍17人;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5人次。毕业生对入职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达到95.08%,较2018届上升了1.33个百分点;用人单位对我校2019届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达98.44%。

2020届毕业生,截止6月15日,总就业率81.77%,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51.47%。

凤凰网:在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这些今年高考改革的省市,希望报考四川大学的跨省生源,有什么报考建议?志愿填报指导有哪些基本原则?

四川大学:给考生们的建议分以下几部分:

选考科目:考生的选考科目,必须符合我校专业或专业组选考科目要求。

投档规则:四川大学专业齐全,不论是按专业投档(山东、浙江)还是按专业组(北京、天津、上海、海南)投档,都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专业组,同一专业组内,专业较多,考生录取机会增大,在按专业组投档的省市,建议考生填报志愿要服从专业调剂。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高考改革6省中的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招生,在按专业组投档的北京、上海的都是单列专业组招生,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参考位次:考生报考可参考我校历年在该省的提档线位次、专业录取最低分位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