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为积极响应国家脱贫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我校定点帮扶工作指示,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质效,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西北工业大学“阳光工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互联网+支教”项目团队在王泠和陈慧老师的带领下赴广西融水县和陕西镇巴县开展了实地调研和线下支教实践活动。
8月20日,阳光工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首先来到镇巴县,在驻村干部王劲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沿山路前往桑蚕养殖基地—秀养农牧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和产房参观,并深入了解了产品的市场优势和高效环保的循环产品线设计。通过在教学点实地考察,了解阳光工程向镇巴捐赠的网络电视终端使用情况和线上教学情况。21日实践队到达齐家地教学点,队员们依据学校教学特色和个人兴趣特长为学生们设计了“定制课程”。海洋科普课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视频展示和讲解,精心制作的课件和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增长眼界,开阔视野。其后的素描入门课通过队员的素描作品展示吸引兴趣,其后引领孩子们动手绘画,实践队员们耐心从旁指导。从不会握笔到打线不直,到几何体跃然纸上,孩子们的进步给予了队员们切实的骄傲。队员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手工操作课,利用带来的飞机模型,引领孩子们结组完成模型制作,寓教于乐。
8月25日,阳光工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首先来到位于融水县周边的苗美社区儿童之家,看望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通过与志愿者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苗美社区属于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居民以老人为主,留守儿童很多,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融入城区生活,关注孩子们的基础教育,社区党委特此创立了儿童之家。随后,实践队成员通过一起画画、唱歌和制作飞机模型等方式孩子们进行了亲密的互动,为他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
随后,实践队一行来到融水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就融水县经济发展情况展开座谈会,科工贸局梁俊颜副局长向实践队一行详细介绍了融水县的竹笋、八角、荷花鲤鱼等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农民在电商运营和营销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销售情况一直不理想,同时目前农副产品都属于初级产品,缺乏专业资质认证,无法直接在电商平台销售等问题。听取了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献言献策,希望未来能通过各方支持和资源帮助等方式,将融水县特色农产品通过定制化营销策略销售出去。目前团队已联系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专项研究融水农副产品打包销售项目,对于企业管理、技术指导、营销策略等难题,西北工业大学也将依托校内外多方资源进行帮扶指导。
为了深入了解融水县致贫原因和脱贫工作现状,8月26日实践队来到安陲乡九同村实地调研并开展座谈。座谈会由村支书马新民主持,柳州市重点项目建设办刘金波、第一书记钟情、九同村全体村干部和妇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参加。通过与村干座谈,同学们了解到九同村属于“十三五”贫困村,面临地理位置偏远,劳动力短缺,物流交通不发达等问题。但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断开展,村里的八角、杉木、香猪等产业不断壮大,还建立了木耳种植示范基地,村民整体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随后实践队来到乡村教学点,实地考察了九同村小学的教学环境及软硬件设施,在当地教学点任教二十余年的云校长细述了九同村小学的基本情况及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实践队队员带领当地小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锻炼孩子的毅力品质和协作能力。带领同学在操场进行篮球技能培训、飞机模型制作等活动,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
8月27日实践队来到融水县教育局看展调研考察,与融水县教育局副局长李荣生副局长,融水县十几所中小学校长就教育帮扶等问题举行座谈会。李荣生副局长首先感谢西北工业大学近年来对融水县教育方面做出的支持与贡献,并希望未来可以不断丰富帮扶方式。王泠老师表达了学校党委对“互联网+支教”项目的重视,介绍了学校相关工作的整体计划和主要进展,希望双方共同协作,把“互联网+支教”项目落实到实处,帮助到更多的孩子们。各教师代表也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纷纷献言献策,表达对优质课堂共享、远程互动等合作的期待。随后,实践队来到融水县民族小学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已具备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为之后“互联网+支教”项目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为期近两周的调研,“阳光工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深入基层了解了贫困地区线上教育开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充分收集了义务教育制阶段学校教育的诉求,结合“互联网+支教”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项目的功能,打算在近期的志愿者招募和课程研发上,重点发力。同时,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的一线体验,队员们体会到了精准扶贫战略对于国家整体推进富强民主繁荣的中国梦的现实意义。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勇担时代重任,努力学好本领,将所学所想付诸实际行动,力所能及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做出贡献,也决心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关键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