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中央民族大学: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构建高质量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教育
教育 > 校园 > 正文

高招|中央民族大学: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构建高质量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我们的民族学早已成为党和国家促进民族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库与智囊团,也是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权威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中心,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在参加由凤凰网教育和在线高招平台“网上高招办”联合主办,中国移动担任战略合作伙伴的“高招面对面”2021全国百所名校高招直播宣讲会时,中央民族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庞建超介绍了本校民族学专业特色及优势,同时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冯金朝分享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一起为考生和家长了解校园、科学填报志愿答疑解惑。

高招|中央民族大学: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构建高质量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据了解,2021年中央民族大学各类型计划招收本科生3000余名,招生政策基本保持稳定。庞建超表示,在专业设置上,今年学校将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按经济学大类招生,大二选拔,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复合型交叉培养专业,也是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央民族大学正努力构建具有民大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超,综合素质优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勇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冯金朝说道。

为帮助考生家庭根据实际情况,理性、择优填报志愿,冯金朝建议考生,依据兴趣报考专业的同时,要培养前瞻性,考虑到国家未来五到十年期间人才发展需要情况;庞建超则从招生录取角度提议要“抓大放小”,视野放宽,入学后培养多方面技能,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以下为问答实录

凤凰网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首先有请冯处长简要概括一下民大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冯金朝:新世纪以来,尤其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建设行列以后,中央民族大学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综合办学能力越来越强。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11个学科门类,32个专业类,67个本科专业,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学科。

从招生规模上来看,我们多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研究生、本科生。本科生的考研和保研情况实现稳定增加,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在办学任务方面,我们从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到各民族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优秀人才。2017年,学校进入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列,不仅在办学的条件、设施等方面显著提高,同时也为同学们学习搭建了良好平台。2021年,学校将启用丰台校区,不仅增加了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计划招生3000余人,新增数字经济专业

凤凰网教育:作为国家“双一流”大学,2021年民大的招生计划是多少?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或调整?专业设置上有无增减?

庞建超:各类型一共招收本预科生3000余名,较去年略微增加。计划投放于全国31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并对西部省份和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省份有所倾斜。

招生政策基本保持稳定,特点是比较柔性,一是招生计划不设民族比例;二是不设专业级差,以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专业;三是承认省级招办的加分政策;四是平行投档批次提档不退档,当然考生得服从专业调剂;五是入校后大一学生有两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还可以参加一系列的创新实验班选拔,也相当于一次转专业机会。

专业设置上新增了数字经济专业,此外,法学(法学与英语)专业方向调整为法学(涉外法治)方向。目的和意义:数字经济专业按经济学大类招生,大二选拔,是个非常典型的复合型交叉培养专业,是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应运而生的,可以说是生逢其时,水到渠成的一个朝阳专业。

涉外法学按法学大类招生,在大二进行选拔,选拔外语基础较好,未来有志于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同学进行培养,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国际法学、法律英语和国际组织规则等,引入海外讲习、国家组织实习、英文原版教材学习等,着力打造卓越涉外法治人才。

凤凰网教育: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与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专业可谓全国知名。请介绍一下民族学专业与人才培养情况。

庞建超:作为A+学科,民族学这个中央民族大学的王牌专业到底是学什么、干什么的?举例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的识别调查、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调查、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社会形态调查等重要任务催生了民族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对全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包括服装服饰、民族艺术等等各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以及结合相应的民族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建议供上级部门决策支持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学这个学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取得了丰硕且重要的成果。

这些任务其实就是民族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内容,可以说覆盖面非常广。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的研究任务主要集中在兴边富民政策研究、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调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等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我们的民族学早已成为党和国家促进民族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库与智囊团,也是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权威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中心,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一下民族学专业:民族学专业授予的学位并不是文学或者其他学位,而是“法学”学位。由此大家也能感受到这个专业的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

凤凰网教育:除了民族学外,民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宗教学、历史学、音乐学、舞蹈表演、美术学、生态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也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相比同级别院校,针对以上提及专业,民大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在哪?

冯金朝:首先,综合性强,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专业,29个成为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覆盖了上述各个学科门类。

其次,校园文化氛围独具特色,56个民族的师生共同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为同学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多元一体文化交流空间。

再次,注重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选修辅修专业。今年学校还将开设具有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微专业,毕业生可以选修第二学士学位等,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更多的成长成才选择。

人才培养:构建具有民大精神的高质量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凤凰网教育:我们知道民大有很多知名校友,例如宋祖英、韩庚、乌兰图雅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民大如何将学科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是怎样的?

冯金朝:从总体目标上,学校正努力构建具有民大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超,综合素质优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勇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各民族优秀人才。

另外,致力于打造“红色”思政铸魂体系,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和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此外,为与一流大学相匹配,构建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为与一流人才培养相匹配,构建一流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创新教育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完善一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保障体系;为突出特色发展,构建具有民大精神和育人特色的高质量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走进2021“强基计划”:搭建多元文化交流空间

凤凰网教育:2021年“强基计划”目前已经启动招生,请您介绍下民大在今年“强基计划”的落实推进上是否有创新?具体如何开展?

庞建超:“强基计划”的招生培养正在摸索前进,而且可以感觉到正在走向规范、冷静和从容。

经过2020年首届强基班招生培养的锻炼,我们在对“强基计划”的认识上有了底气,在规划上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措施。比如,在生源质量方面,我们认识到,强基计划的考生确实是有真爱的,入学后任课老师们的感受能知道,强基计划的同学基本功确实扎实,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有含金量,学习目标也很明确,目的性强。

而相应的,我们采取的措施就需要与之配套,比如在经过这一年的摸索,成立了强基班,专门为强基班开辟了活动场所,专门聘请了专职班主任,也聘请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档案馆、协同创新中心等等重量级科研平台的专家教授为校外导师,请他们一起来传道授业,一起带领我们的强基班的同学参与科研项目。

另外,我们还很重视强基班的通识培养,比如文史哲三个专业每个专业拿出两门通识课给大家一起上,加上我们的古文字学专业的同学是懂民族语的,所以在多元文化交流方面,也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储备和空间。

总之,强基班的培养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同学们也正在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相信强基班的师生们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和家长的期望,预祝他们早日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凤凰网教育:“良禽择木而栖”,凭借自身卓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中央民族大学吸纳着众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此传道授业。很多考生来到民大也非常希望能一睹名师风采,例如历史文化学院蒙曼老师等。咱们本科生们聆听名师上课的机会多吗?

庞建超:蒙曼老师去年也参加了咱们这个直播节目,她当时在节目里就亲口说过,会给咱们本科生上课,现在有照片为证,而且不仅仅是蒙曼老师,我们学校要求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所以我们的本科生是完全可以得到学校最优良的师资教育。

冯金朝:学校有很多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名师,都坚持在教学一下为本科生授课,如国家教学名师和知名学术大师杨圣敏教授、班班多杰教授等;国家民委和北京市教学名师钟进文、曹立波、王建民、周宜君、彭勇等一批教授,长期都坚持在教学一下为本科生授课,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解疑释惑等重要作用。

凤凰网教育:中央民族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在全国艺术类院校里排名非常靠前,对于未来从事艺术行业的学生而言,校内外实践至关重要,民大有哪些平台或渠道会对他们开放? (问教务处处长 冯金朝)

冯金朝:不仅仅是艺术类,我校针对所有专业的同学都实现了“全覆盖,全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简称“56创”)入选“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

“56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入驻团队185个,本科生参与率65%;其中包含艺术类专业,例如目一美术教育、左一煎饼等。 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奖270个。

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等重要赛事中屡获佳绩,获奖数量位居北京市“一流大学”前列。

凤凰网教育:提及民大,海淀区一众高校的学子们很多都会说起其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请为考生们提前安利一下学校社团办得如何?有哪些有趣的赛事或校园文化活动?

庞建超:说到校园文化活动,民大可以说是一流中的一流,给大家介绍几个大场面(小社团更加丰富):

爱我中华韵律操比赛是民大学子独有的“开学第一课”,包含八种民族舞蹈,极具民族特色。

“青年大讲堂——名人名家进民大”系列讲座旨在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激励广大同学不断拼搏,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曾邀请郎永淳、马骏、张嘉佳等名人名家来民大开展专题讲座。

“民大演说家”为民大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来自各个学院的优秀演说家用深入人心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精彩人生,通过自己的演绎,向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传达出内心的声音。舞台上自信演讲的他们,展示出了青春最好的模样。

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晚会《家园》,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是新生了解校史校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以歌舞剧、器乐联奏、情景诗朗诵、舞蹈剧、合唱等丰富的艺术形式,为入学新生展现出民大多彩的校园生活。

“民辩锋云”辩论文化节,以辩明道,以论正言。旨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发掘辩论人才,营造勤学思辩的校园学术氛围,深受民大人的欢迎和喜爱。

校园歌手大赛,为各民族学子提供一个展示才华、释放激情、唱响青春、突破自我的舞台。大赛分为预赛、复赛及决赛,邀请音乐学院学生、音乐学院教师及多名校内外专业音乐人士作评委。个性化及专业性的比赛获得了广大民大学子的喜欢与关注。

体育文化节,为积极鼓励各民族学子“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学校于每年春、秋两季举办体育文化节,开展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项目的竞赛。各学院运动健儿在发扬“拼搏进取,友爱互助”精神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学校多民族文化荟萃的独特校园体育文化。

凤凰网教育:从饮食层面到心理关怀,民大都在无微不至为学生服务。目前学校具体为学生提供了哪些人文关怀举措?针对贫困学生,助学金政策又是怎样的?

冯金朝:包括入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类奖助学金、工助学岗位等,我们的理念和宗旨是不让任何一位新同学因为学费的问题辍学。

凤凰网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核心战略之一,但目前由于疫情原因,国际交流受到限制,民大对此有哪些应对计划或其他培养途径?

庞建超:首先,我们在疫情期间这两年,一直保持着和所有的国外高校的合作关系;当然,疫情期间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有一些国外的合作高校,因为疫情的原因中断了派出或者是访学,这也是正常的情况,但是官方的包括学员跟对方的联系,都一直还在,上课等通过线上网课或其他的形式来进行;

此外,针对国外疫情存在的客观情况,我们也进行了项目改革,从过去的零散的,分散的学生个体的这种申报排出,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转型,我们开始重点支持和引导成建制的或者交叉学科的中外合作项目。

这种成建制地派出的方式好处:不再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而是学院或者是实验班和国外的某个高校某个学院签订的合作协议,有目的,有计划的,符合这个专业学科规划和发展的这样的一个有规划,有组织的一个派出的方式,整个一个班,或者是十几个人一起出去一起学习,一起回来,然后呢,对学的内容进行一个一起考核,是按照这个排实验班的这种培养的规划来进行排出的。

还有就是交叉学科的这种尝试,有三个学院或者更多的学院,相近的这个专业,能够合作的专业派出代表性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然后呢,由国际处联系国外的一些知名的,比如说剑桥这样的相关的交叉学科的专业,有固定的导师,在那边以工作坊的形式,然后呢,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团队这样的一个形式去派出,到那边集中学习,然后呢,也有老师作为带队,然后一年的时间回来,然后集体考核。

这些成建制或者是交叉的这种国际项目的改革,优点在于是有组织的行为,集体出去,有老师带队,相对能够保护或者是照顾到学生的整体的一个安全。当然了疫情中的地方我们暂时不会去啊,会延期执行,在延期期间呢,或者是在派出之前,我们会在校内或者是国内进行一个前期的培育,大概有几个月或者半年的时间,把一些语言、专业基础呀,在国内进行一个孵化。从国外的老师在线进行指导的这个方式,先进行一部分这个国外的教学内容。

简单说,我们现在以后主要做的这个项目,基本上是由学院来有组织地进行,然后成建制的派出,由老师带队;然后如果暂时出不去的话,我们会有一个校内的培育期,等这个相对成熟相对安全的时候,再派出到国外学习;如果实在不能派出的话,就进行线上的一个学习。

刚才说的这些改革的这个国外合作项目是作为主导,但学生自愿的,这种个体的想出去的都不影响。如果不是高风险地区,疫情不重的地方,学生要是说坚持自己愿意去,还是可以正常去。

凤凰网教育: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除了报考和选专业之外,他们最关心的还有毕业后的出路,民大整体就业和深造情况如何?您所了解到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和状态是怎样的?

冯金朝:本科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其中深造率不同学院在30%~60%,平均约40%。我们每年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大约占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来自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女生约占70%,男生约占30%;可以说,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时,是有点吃亏的,但是,在学校招生就业等部门和院系以及同学们自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总体就业率历年均超过了90%,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据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3%,其中“满意”的为51%,“很满意”的为42%。就业率和满意度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从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看,全国31个内地省份均有我校毕业生分布,中西部地区较多,其次是华北、东北;从就业行业看,教育行业、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文化娱乐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业、金融业吸纳了我校大部分毕业生。

志愿填报建议:“抓大放小”,兴趣契合国家发展需要

凤凰网教育:为帮助考生家庭根据实际情况,理性、择优填报志愿,请两位给出一些建议。

冯金朝:高考之后,大家在专业选择上,首先要根据自己专业兴趣,另外,可以要考虑国家在未来五年到十年期间,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应该有一个前瞻性,既符合个人的兴趣,又能够被国家需要。

庞建超:刚才冯处讲了家庭条件不是问题,咱们所有的新生都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无法入学。

至于理性填报志愿方面,从招生录取的角度来看,第一要建议的是“抓大放小”,大指的是人生理想或者是目标、求学地域、学校类型、行业等,小指的是具体的学校、具体的专业,具体班级等。

如果一定要纠结于某一个学校某一个专业,那么你将来一定会失望。因为再美的现实在与个人理想相遇的那一刻多少都会失色,有的甚至是失望。

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妨把宽容度打开,只要是这一个城市的学校,这一类型的高校(或这一分数段的高校),这一类型的专业,或者是这一学科的专业,我都可以接受,将来的这四年、七年甚至十一年我可以在学校里逐步交叉自己的专业,参加各种的选拔,选修、辅修、考研等多方面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成就更完美的自己。有这种理念的考生,基本上是不会失望。大学的时光也基本上是开心充实和圆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