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港宝”正在离开香港
教育
教育 > 家长课堂 > 正文

二十万“港宝”正在离开香港

来源: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

公众号介绍:“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图片

7月18日,全国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揭牌,并将于9月1日正式开学,第一批招收的300名学生中,85%是港籍,15%是外籍、澳门籍、台湾籍。

这不禁让我们感慨,香港的国际化教育曾堪称一个“标杆”,也衍生出了“跨境学童”这个特殊的现象,去香港读书,似乎象征着接受更纯正的国际化教育。

可是最近一两年,我和一些家长聊天,发现情况正在慢慢发生着改变——为数不少的家庭正在离开香港,回流内地。

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显示回流的人数,但从这几年广深地区港澳子弟学校如火如荼的兴建可窥得一斑。

图片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从1998年到2020年,一共有超过20万“双非港宝”出生,但回流国内的家庭中,还有不少本身父母是外籍、港澳台人士

而据《南方日报》2021年的数据显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广东省已形成了包括1所港澳子弟学校、2所香港子弟学校和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18所中小学港澳子弟班在内的港澳子弟教育体系,在读学生规模达到3700人;另外还有大量港澳子弟就读于常规中小学的常规班级,其中在广州市就读的港澳台中小学生超过1.8万人。

图片

造成“回流”,疫情当然是重要诱因,但我在和其中的月亮妈妈、雨可和黄先生深聊过之后发现,背后是一大批家庭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见微知著,文化、视野和格局正在成为越来越家庭做教育选择时的决定因素。

图片

#01

为什么千方百计去了香港,

现在又要回来?

👉疫情催生回流

月亮妈是2019年9月带着孩子从重庆去香港读书的,三个孩子曾分别就读于香港英系和日系的国际学校。

“当时我们考虑的是,孩子将来肯定要出国留学,而香港的教育很国际化,先到香港学习一段时间,将来出去更容易。”

结果只上了一个学期的学,就遇上了疫情。2020年上半年,学校老是停课,或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课,效果很差,于是月亮妈考虑,要不先到广深地区找个学校过渡一下,同时观望香港的态势。

黄先生遇到的也是相似的情况。

他是深圳人,太太是香港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近水楼台地把孩子送到香港读幼儿园直到小学。

疫情发生后,从2020年2月到5月,他在香港公立学校就读的两个孩子上的都是录播课+线上课。5月学校才开学,到了7月就又放假了。

出于对新学期学校能否开学的担心,黄先生开始动心起念让孩子们回深圳读书。

图片

👉不止是疫情,还有社会问题

“可是,疫情并不是让我们回归最大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因为香港的社会问题。”黄先生坦言。

“在香港,孩子有时候看到海报会问我:为什么说警察是坏人,警察不是应该保护我们吗?还有一些更过分的事情,孩子也在见证着。我觉得孩子的童年应该开心快乐,这些社会问题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

虽然我的孩子还在小学,同学之间不会谈论这些问题,但人是环境的产物,长大后不可避免。我的一些香港邻居就遇到这样的苦恼,一家人因为各自立场不同,闹的整个家庭很分裂。我不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图片

👉不公平待遇

和月亮以及黄先生一家在疫情期间离开香港不同,雨可早在2018年就带着孩子从香港来到北京读书,至今已有三年。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雨可在香港一直待到15岁,之后去了加拿大读书,回来后又在香港工作了10余年,对香港很有感情。但她的孩子在香港学校里的遭遇,却让她心灰意冷。

当时,雨可家的老大在香港一所英系国际学校就读已有五六年,这所学校亚洲人和欧美国家的人群大概一半对一半,“但几乎所有的学校校队、比赛、舞台表演等机会,主角都是英美学生。比如老大热爱足球,水平也不错,但校队只让他当守门员,一次上场踢球的机会也没有,让他很沮丧。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还有一件发生在春节的事也让雨可愤怒。那年,学校通知春节放假到初五,而一般香港的学校都是到初八才上学,有不少从北上广深等地区来香港读书的家庭,赶不回去。

“我感到很气愤,为什么圣诞节、复活节学校都放足,春节要放的那么‘委屈’?于是我和校方据理力争,准备了一份很厚的研究报告,把香港所有国际学校的放假时间表列了一个清单,希望学校能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

最后,在中国家长的争取下,学校把假期延长了。但经历了一些不公平的事件,也让雨可累积起了对学校的失望。

图片

👉文化、身份认同是大问题

除了疫情和不公平的待遇,月亮妈反思,促成她们回流的还有一个重要但被忽视的问题,就是身份认同。特别是在纯国际学校,体现得更为明显。

像是她儿子在香港就读的日系学校国际部,虽然有中文课,但仅限于认字阶段;女儿读的英系学校,虽然用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但为了照顾周围同学的程度,4年级的她用的是2年级的教材。

“孩子小时候,我们会陪他们读古诗、看中国文化的内容。但现在孩子基本用英文交流,回家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英文的,你会发现,他们读中文书越来越困难,渐渐就不爱读了。”

雨可也深有感触。她孩子所在的英系学校,中文课很少,有外国孩子的家长对中国内地的情况不了解,却灌输给孩子说觉得内地不卫生、不安全的想法。

“我不想孩子有一天告诉我说,自己不想去内地了,成为完全的外国小孩。”

各种原因叠加,让这些爸爸妈妈们决心离开香港,到内地寻找合适的学校。

图片

#02

回流深圳、北京

最近几年,从香港回流内地的家庭不在少数,其中广深地区是首选。

雨可就曾加入一个深圳国际学校的港娃群,群里已经接近400人。黄先生说,2020年7月他在深圳找到一所学校,门外排着三四十名家长,都是从香港回来的。

2020年6月,月亮一家来到深圳考察学校。“以前对深圳不了解,总觉得深圳的教育和北京上海香港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这次看下来,没想到深圳的国际教育发展得这么快,有很多学校的选择。”

👇👇滑动看广深新学校数据👇👇

图片

由于公立学校普遍设定了入学门槛,大量港澳籍学生就读于民办学校。月亮妈给孩子找的就是一所民办双语学校。

“当时我们深圳学校和香港学校的学费都交着,因为香港的学校也是很难考进的那种,我们不想轻易放弃。我对孩子说,‘你上过之后自己衡量一下’。”

9月开学,仅仅过了1个月后的国庆节,女儿就斩钉截铁地告诉妈妈,她不想回去了,非常喜欢现在的老师和同学。哪怕现在一天的作业量是过去一周的量,她都觉得很开心。

“而且深圳确实包容性更强,政府用很好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月亮爸爸是博士身份,只用了半个多月就落户深圳了,对人才特别友好,很容易让人有城市主人的感觉。”月亮妈感慨。

黄先生则给孩子选择了一家香港人创办的深圳国际学校,里面很多都是港宝。

而雨可最终选择了去北京,经历了之前香港学校中文课少、身份认同等的问题,她最终给三个孩子选择了一所公立学校的国际部。

图片

#03

文化、见识和视野

尽管有不少家庭选择离开香港,但无法否认的是,香港的国际化教育仍然有其优势。

在最近发布的全球IB成绩榜单上,香港IB学生了38.93的平均分,远高于全球平均分33.02分,而且连续第二年超越IB教育强国新加坡,还收获了130个IB满分,实力不可谓不强劲。

“香港的教育仍然有其优秀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当时选择在香港求学原因。”但即使如此,月亮妈坦言,带着孩子在深圳求学的这一年,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不仅是因为在这一年,孩子能踏踏实实坐在教室里上课——要知道孩子香港学校的朋友说,2020/2021这一学年,他们总共只上了32天课;更多的是她作为家长对于国际教育思考的转变,以及孩子发生的变化。

“以前我想着,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将来出国比较容易,所以选择了纯国际学校,让孩子能提前适应西方文化;现在转变了想法,深深觉得中国孩子还是要根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尊重其他文化

以前想的是香港更国际化,基础教育更被英美的好高校认可,现在我认为只要把基础打好,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去哪里都可以,而且一定要出得去、回得来。”

月亮妈说,孩子在这一年的收获很大,变得自信了很多,并且因为遇到了好的语文老师,她重新拾起对中文学习的热爱,晚上捧着中文书读,不肯睡觉;孩子喜欢画画,学校经常会有很多艺术家来访,艺术老师也会带他们看展览,学期末,月亮拿到了学校颁发的“Best Artist”(最佳艺术家)的奖项,和“最全面发展奖”。

图片

雨可同样感到欣慰,转到北京的学校后,孩子们中文确实好多了,老大原来只能写300字的中文文章,现在能写1500字;更重要的是,经历了香港学校的不公平待遇,现在的学校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原本他因为被打压,经常觉得自己不行;但现在有了很多‘发光’的机会,参加了篮球校队、辩论队,获得了很多认可。”

同时,雨可一家都也非常喜欢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可以很容易接触到最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等等,想看什么展览都有。他们见识的东西越多,视野会变得很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多元化。香港也有这样的展览,但毕竟场地有限。”

图片

△雨可一家喜欢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

而黄先生一家从香港回到深圳,最现实的一个好处是,“新学校就在他家楼下,和之前在香港要坐一个小时的校车上学相比,孩子能多睡一个小时!他们很开心。”

图片

△黄先生的孩子们在龙岗中心城龙城广场

#04

“我想让更多香港朋友看到真实的内地”

在被问到之后是否还打算回香港继续就读,三个家长出奇的一致。

月亮妈的态度很明确了,“孩子不适合来回折腾,而且在深圳我们全家人能团聚,不用出现像过去爸爸在内地打拼,妈妈在香港陪读,父亲缺席孩子教育的情况了。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为了去所谓名校让孩子和爸爸分开,现在想来,没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深圳也值得我们在这里安家。”

在一次大湾区圆桌沙龙上,月亮给大家分享了她对香港和深圳的看法。她写道:

“我生在香港,如今在深圳学习生活,我既喜欢香港的家,也喜欢深圳的学校,作为一个喜欢画画的大湾区孩子,我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一个设计师,为把大湾区设计建设地更美丽贡献自己的力量。”

雨可已经把生意搬来了北京。在她看来,未来内地的机会可能会更多。

来北京之后,雨可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在内地去过、玩过的地方,发朋友圈和Facebook。在她看来,香港的朋友和国外的朋友,还是对大陆不够了解,所以会产生偏见。

“我想多让一些香港的朋友看到,真实中国内地的生活是怎样的,像北上广深等城市,和香港相比根本没差。”

图片

△左:雨可家到老二老三参加北京的营火虫奇珍异兽动物团;右:北京的生活丰富多彩,雨可想让更多香港的朋友看到

这样发的内容多了,雨可说,朋友们的想法确实是会改变的。“有一些香港国际学校的妈妈告诉我,要多带孩子来内地看看。”这就是良好的开端。

本文部分配图自 | 电影《学区房72小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