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困境不能只“心疼”还要“突围”
教育
教育 > 行业 > 正文

对话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困境不能只“心疼”还要“突围”

自动播放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周春强看着山东省教育厅发出的《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和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名单》的公示通知,“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中学”的名字赫然在列,悬在他心里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张名单的背后,印证着学校这些年来在劳动教育改革上的坚守与突围。

“面对孩子,第一感受是心疼”

2019年,周春强调到了郝家镇中学任校长,初来学校,跟孩子们接触后,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心疼”。

郝家镇中学现有学生500多人,一共16个班,孩子们大多来自附近的乡村。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逐渐富裕,为了更好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少村民都去市里安了家,留在村里上学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生源的流失,不仅仅是将城乡教育的差异化“鸿沟”挖的更深,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乡村孩子即便以后上了高中甚至考上大学,许多乡村学生的命运并没有因此改变,仍将面临就业难、在城市生存难的困境,他们已经对乡土没有依恋,也回不去乡村,对未来生活充满迷茫和困惑。

“郝家镇离西城只有20分钟的车程,经济稍微好点的去西城上学成为了必然选择,现在学校里的孩子大部分是实在走不了的。”周春强说,“留下的孩子,很多父母也没抱什么希望,上学就行至于成绩如何,身心成长的如何,这些似乎都没那么重要”。学生家长的态度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了周春强的心里,看着学校里孩子越来越少,留下的孩子被贴上“没出路”的标签,他的心疼了起来。

“乡村的孩子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

显而易见,以升学为导向的单一的应试教育,难以满足乡村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我们要承认城乡差异,将差异转变为优势,围绕乡村特点开展乡土教育,探索乡村孩子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周春强面对乡村孩子的教育现状,开始进行深度思考,将劣转优。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引起了他的注意,“劳动教育”这个名词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周春强心底那片草原,以燎原之势弥漫开来,他燃起了乡村学校改革的信念,在困境中求“突围”。

校园里那20亩“撂荒地”,成了周春强的试验田。2020年初,周春强召集学校老师开会,挑选出了一批骨干教师,组成劳动教育课程小组,开始了乡村教育学校的劳动教育探索之路。“乡村与劳动,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链接,乡村学校的农事教育,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周春强说。

经过土地改良,郝家镇中学西北角的荒地“活”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劳动成果小基地。孩子们通过劳动,体验到了植物从播种到结果的生长之路,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的乡村土地独特的美好,更大的“彩蛋”在于,孩子们惊喜的发现以前某些乏味枯燥的课本理论,竟然在这片土地上变得浅显易懂,他们学会了。

“孩子们眼神里有东西了”

“试验田”的成功无疑给郝家镇中学的老师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这也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了开发劳动课程的工作中来。

在郝家镇中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里,所有的材料都取之于乡村,“劳动+学科融合”把身边那些“美”唤醒了。几根路上捡的的干树枝,可以在木工课上做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几片菜叶子可以在酵素课程上变成手工皂,手边拿起的一张彩纸,在剪纸课上,几剪下去,一只小狗就在你面前。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老师们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了多种文化类课程,书法、剪纸、扎染等课程将书本上的优秀作品搬到课堂,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创造文化产品,做传统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我们学校研发了十大劳动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是在学校践行特色劳动实验学校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郝家镇中学教师刘德菊说。

乡村教育的升学教育跟城市无疑是一场“龟兔赛跑”,乡村教育想“赢”就应该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和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满足孩子们的不同需求。周春强发现,许多“问题孩子”通过劳动课程成了“佼佼者”。那些在课堂上调皮的孩子,在木工课上却展现了优秀的动手能力,胆小自卑的孩子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沉默寡言的“独行侠”在中医药课程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孩子们暗淡的的眼神里因为被“表扬”有了光。

培养一个阳光自信、具有学习能力和发现美的孩子,是周春强对乡村教育的目标。“改革总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周春强满怀信心地说。2022年暑假过后,郝家镇中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会正式排进每周的课程表里,上课所用的教材是郝家镇老师们耗费大量心血编写的专用教材,这一切,都是这批“先行者”坚定的行走,一锤一印铸造着这所学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