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在京举办 专家热议全球数字金融发展与治理
教育
教育 > 行业 > 正文

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在京举办 专家热议全球数字金融发展与治理

9月1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全球数字金融发展与治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国际金融30人论坛顾问委员会主席尚福林,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国际金融30人论坛顾问屠光绍,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作发言。

地缘政治变化中的全球数字化浪潮对金融、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将深刻改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格局。纵观历史,科技创新与科技国际化量度对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和治理对促进普惠金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要提升我国在数字金融发展和治理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要求我们在促进创新和加强监管、推进国际合作和重视自力更生之间达到动态的平衡。

本次研讨会围绕上述趋势和问题展开深入、多元和自由的闭门讨论。研讨会分为致辞及主旨演讲以及三个专题:数字金融、数字经济与中国产业链升级;数字科技与数字金融、数字经济;全球数字金融及其治理。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刘涛雄主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国际金融30人论坛顾问委员会主席尚福林发表致辞演讲,提出对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看法:第一,普惠金融要着力提升市场就业承载能力,稳定经济大盘。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促进高水平内循环和经济稳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增加普惠金融投入,稳住市场主体。第二,数字化正在成为普惠金融赋能的主要手段。虽然我国普惠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小微企业贷款显著提升,但还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风险可预警四大难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不可或缺,但从根本上还是要推进数字化,通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提升了普惠金融的效率,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成本,增强了风险预警的能力。第三,发展数字金融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大数字金融领域的技术、资本和人才投入;二是加强信息互联互通,避免“数据孤岛”;三是打击数字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抓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国际金融30人论坛顾问屠光绍发表致辞演讲,从四方面解读了数字金融:第一,从全球数字金融转型大浪潮看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是全球金融竞争的新赛道,是未来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二,从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的关系视角看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金融的特定功能,又使得数字金融支持数字经济和数字科技发展。第三,从中国金融功能深化的需求来看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应当从解决中国金融“大而不够强”的现状着手,补足金融短板。第四,从可持续角度看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需要关注数字金融新业态的潜在风险,金融和数字、数据连接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数字金融治理。

中共中央外办原副主任、中将陈小工作“当前地缘政治变化的主要特点”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地缘政治变化的一个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美西方国家在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发力,打压俄罗斯和中国。与此同时,俄罗斯转向东方的战略日趋明显,对于推动欧亚经济同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这与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大规模制裁密切相关。中国也在经受美西方压力,特别是来自于美国的打压与遏制,但与俄罗斯遭遇的相比,中国受到的压力更缓慢、更精准,短期完全脱钩很难,台湾问题被乌克兰化的意图更明显。中俄应对策略不相同,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重视欧亚方向,但也重视多边的其他方向,同时也重视与欧美之间的联系。中国还重视广大第三世界,即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最近的上合峰会受到了广泛关注,给与世界的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未来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多边组织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彭刚在致辞中指出,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和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科技行业在全球独角兽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需要发挥数字金融的输血功能,赋能企业发展,助力产业链转型升级。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建立对应的数字金融监管和安全体系。

中国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国际金融30人论坛成员王纬做“数字化主力普惠金融事业提质上量扩面”的发言。他认为,未来银行业将继续以数字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第一,拓展多元化的渠道,满足多样化需求,触达客户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渠道服务;第二,完善场景化产品体系,银行全面挖掘客户全生命周期场景,强化不同场景的互联互通,打造普惠金融社区;第三,实施高效化的普惠金融管理,构建自动化程度更高、更具韧性的体系,实现智能服务匹配,助力业务扩展和规则管理;第四,实施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益。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阎学通作“历史的倒退:不安全的和平”主旨演讲,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数字时代推进人类社会进步,还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倒退?从国际政治视角来看,他认为一战之前百年和平,之后陷入一战和二战,在之后是冷战,再到冷战后的全球化,再到现在的逆全球化,并非一直前进。目前的逆全球化趋势刚刚开始,主权国家概念开始回归。这个概念视野下,数字金融发展能否推进至全球化视角的数字金融,是值得怀疑的。历史是在倒退的,在历史倒退的情况下,如何推动数字金融向前走?目前,全球处在“不安的和平”中,各国对于战争“恐惧心理”越来越强。数字时代,大国竞争的根本变化是竞争区域从自然物理空间,向自然物理空间以及数字网络空间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保持自有的数字经济层面的竞争实力,且继续与美国拉开距离,则将影响大国竞争的基本面。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作“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新挑战与新机遇”的主旨演讲。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智能网联、智能影像、医药健康甚至自主创造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领域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很强的,且影响非常广泛,对其治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治理当中面临利弊(成本收益)、伦理(对错)和技术预见与评估问题。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未来需要向敏捷治理转变,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理关系,全行业敏捷联动,构建政府学习能力。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金融30人执行理事乔伊德主持了本次论坛“数字金融、数字经济与中国产业链升级”专题讨论。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教授认为,我国数字产业链发展具有增长特征、结构特征和动能特征,既具有独特优势也面临瓶颈和挑战。围绕我国数字产业的现状与短板,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从山东石化行业某集团的视角分析了山东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升级的实践经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认为中国迎来了资本与技术迭代捆绑的时代,中国产业将从大型集约化,走向“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不断培育新的隐形冠军。对外经贸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院长殷晓鹏教授认为全球价值链在2000-2016年间形成了以中、德、美为主体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但在2017年后,全球价值链出现“短链化”、“区域化”、“扁平化”的态势。世界政治力量的变化和全球经济秩序的调整是近期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主要原因,而产业链的重构十分需要金融的投入与支持。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金融30人论坛理事郑路主持了本次论坛“数字科技与全球数字金融、数字经济”专题讨论。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小全认为科技国际化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将最终影响货币的国际化。新发展格局之下,科技革命不仅极大提升了金融市场的效率,科技自主度上升会直接增强本国货币的竞争力。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认为全球数字金融创新有三个主要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数字支付基础设施升级与开放;第二方向是银行科技服务数字化;第三,金融数据融合路径多元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院、国际金融30人论坛成员张明讨论了数字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未来数字货币的发展主要包括加密货币、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数字货币只能在边际上增强货币竞争力,真正决定货币竞争力的因素仍然是传统的实体因素。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金融30人论坛成员王擎认为金融科技会引致多类风险,包括云汇聚风险、程序正确性测不准风险、安全威胁测不准风险等,将会对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产生叠加,对监管形成新的挑战。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国际金融30人论坛成员张光平认为数字技术度量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基于数字技术专利的科学合理的数字技术度量指标,数字经济发展才能有章可循。

在本次论坛“全球数字金融及其治理”的专题讨论中,中国政法大学副院长时建中教授认为应该加快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开发利用。传统的所有权的概念并不适用于数据,需要建立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和监管体系,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国际金融30人执行理事乔依德作了“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和平台:现状、前景和政策”的发言。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已经基本定型,现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崛起,收费更低、划转更加快捷。美国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布局全球领先,新兴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前景方面,跨境支付市场仍将继续发展,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技术进步也仍将继续促进跨境支付的发展;但是地缘政治恶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政策建议方面,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我们已有很多较好实践:与SWIFT成立了合资公司,人民银行和BIS设立了多边人民币互换机制。要推动数字人民币与其他CBDC在技术标准化方面进行协调合作,我们已经与其它四家央行共同在进行货币桥计划,目前全球类似的项目共有四个;支持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扩大海外业务,目前我们已经有一定基础,在海外也有一定布局;需要平衡监管和支持创新二者的关系。监管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机构业务创新和实际操作细节不应当过多干预,既要监管也要支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和扩大尤为重要。

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朱红军教授介绍了合肥打通从科研到市场,让合肥从创新高地成功转变为科创名城的“合肥模式”的实践经验,合肥现已进入优势积聚、厚积薄发的高质量发展期。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国际金融30人论坛成员田利辉做认为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成本较为低廉,ICT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技术可得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前沿创新,进入高效、现代化金融体系。实践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减贫有正向影响。

国际金融3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玉荣表示:传统地缘政治的时代也许并未过时,科技地缘政治的时代呼啸而来,中国要高度关注科技地缘政治的的高边疆,在数字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抢占未来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创新“深圳硅谷”、“合肥硅谷”等模式,打造“中国硅谷”集群,在大国科技博弈致胜。

在论坛结尾环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国际金融30人论坛学术顾问张宇燕做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从数字金融的本质、数字金融安全以及数字金融的全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供大家思考:数字金融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分支?数字金融对于人类有正面意义,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关注风险和安全问题?当数字经济被国家当作工具使用时,会不会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是否需要一个全球统一的数字金融治理规则?如果要治理,其治理模式又是什么样的?大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