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专家支招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教育
教育 > 家长课堂 > 正文

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专家支招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心理承受力差”“爱顶撞父母”“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贴上各种标签。近期,北京市公安局处置了几起事件,这几起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当事人都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有哪些特点?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们该怎么做? 心理专家指出,青春期的孩子身体逐渐发育成熟,但心智还没完全成熟。随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常常很自恋,有时又会不自觉放大自己的缺点。对此,专家建议,家长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交流,在自己可控的状态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利和自由。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小马拉大车”

据北京市公安局官微10月12日消息,10月8日晚10点多,安定门派出所接到许女士报警求助称,其16岁的女儿因与自己发生争吵,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正值深夜,民警担心女孩单身一人出现意外,一直给她打电话、发短信,最后终于添加上了微信。

“我不想看见她。”在民警耐心的劝导下,虽然女孩放下抵触情绪,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但起初仍拒绝与母亲许女士沟通。

民警与离家出走女孩的聊天记录。图/北京市公安局官微“平安北京”

北京市公安局在通报中称,近期,警方处置几起事件,这几起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当事人都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女儿离家出走,写了绝笔信,电话能打通,但是不接。”据北京市公安局的通报,一名13岁女孩的父亲向朝阳分局常营派出所报警求助。根据监控,民警找到线索,并带着孩子父母沿着可能的路径一一找寻,最终在一小区外的路边找到了她。警方经了解得知,该女孩从小就比较敏感,因感到学习压力较大,怎么努力也达不到预期,渐生挫折感,郁闷无处排解的情况下决定离家出走。

“青春期的时候,孩子独立的需求特别强烈。包括离家出走,都是他们最愿意干的事儿。”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说,不应该给青春期的孩子随意贴上标签,要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首先要从他们的生理状态谈起。

肖斌介绍,虽存在个体差异性,但通常认为的青春期是从10、11岁开始,持续到18、20岁。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外貌、第二性征快速变化的时期,对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非常快,使他们自我认知处于“爆棚阶段”。

同时,虽然青春期的孩子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外表看起来像大人,但心智还没完全成熟。

“刚入小学的时候,孩子崇拜老师,听老师的话。”肖斌说,但随着身体能力增长和知识积累,加之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途径的增多,他们对老师的崇拜感、权威感逐渐减小。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培训办公室专项培训师、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与实践者贾新超也指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使得他们有了成人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希望摆脱父母束缚,常常很自恋,有时候又会不自觉放大自己的缺点。

“情绪不稳定,有时多愁善感,有时喜怒无常。”贾新超说,这时,他们渴望被尊重,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常常会顶撞父母以彰显他们的权利。同时,也非常在意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将同龄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把目标定得很大,实际上很难实现,但此时又是自尊心特别强的时候,有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是个小马,拉了个大车。”肖斌说,正因为如此,青春期的孩子们很需要父母的支持,帮助孩子平衡依恋与独立之间的关系。家长需要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独立的意识与探索的行为;同时,也能够接受孩子受挫或失败,给予孩子理解与共情,共同面对困难,帮孩子一起想办法。

家长要学会尊重,与子女平等交流

如何向自己的孩子提供支持?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杨女士的孩子今年读初一,成绩一直在班级中游徘徊,她希望儿子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全面发展,平时盯着孩子做作业,让孩子学英语,上兴趣班,课程安排得比较满。

杨女士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孩子将来可以考上一所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有一次,儿子的英语成绩不够理想,她就唠叨了几句,带着点训斥的语气,儿子一声不吭就把自己关进屋里。这让她又气又急。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期待高,往往只是提出一个要求、目标,用最简单的命令方式展示权威,而缺乏中间可操作性的指导过程。”肖斌说,以背诗为例,家长给孩子提出要求:用10分钟或者半小时背下一首古诗,时间到了检查。此时,强烈的自尊让孩子处于焦虑状态:背不下来怎么办?爸爸妈妈会不会训我?老师会不会训我?

“如果因没能完成要求遭到家长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就会为了自尊而战。”肖斌说,他们有的选择愤然出走,有的则把自己关在屋里,拒绝和家长说话,然后在生活中或者网上和“同病相怜”的人交流,一起吐槽,获得支持感。“正确的做法是,作为家长,可以给孩子出主意,分享技巧,一起商量如何背下这首古诗,要有互动和指导的过程。”

肖斌建议家长,在生活中,可以多和孩子增加与学习无关的互动,比如做家务、进行体育运动、出去游玩等。另外,父母也要把姿态从权威的角度降下来,与孩子保持平等交流,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和自己保持紧密联系。

贾新超也指出,家长有时会无法控制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反复唠叨,尤其是在孩子的某些问题上反复强调,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孩子有所改变,而且会增加孩子的反感度。

他表示,家长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尊重孩子,与他们平等交流,当成大人一样来交往,在自己可控的状态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利和自由,不去轻易干涉他们,更不要去偷窥隐私。“适度的运动、冥想、拥抱、每天坚持记录三件好事都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积极情绪,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坚持,一定会有好的成效。”

讲究策略,让孩子为自己需求“买单”

“也许有家长问,要不要通过制造挫折的方式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答案是否定的。”贾新超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挫折,他们的大脑还在生长发育中,当挫折造成的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大脑产生一定损害。“假如孩子长期受到巨大的压力又不能及时复原,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处于持续的压力荷尔蒙中,这对大脑的发育是非常不利的。”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子女提出的需求就要全部满足。王女士的女儿是某个明星的粉丝,喜欢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王女士说,如果只是买些日用品、零食也就算了,但有的代言商品并不便宜,动辄数百上千元,不给买孩子就不高兴,两人还因此争吵过。但也有的家长不是直接拒绝孩子的需求,而是采取迂回战术,“你要买,可以!但要做家务,用家务换成积分,再用积分换钱。”

“孩子有需求,这没问题,但要实现它,就得付出,得为自己的需求买单。”肖斌认为,家长采取迂回战术是很好的方式,而且这个方法最好不是突然使用,而是从小开始使用。

肖斌提醒家长,不要孩子提出一个过分的、不合理的需求就立即纠正改变,这很容易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弄僵,后面没有了再继续沟通的空间,需要讲究策略,“父母的目的也不是要打败自己的孩子,是要帮助他成长。”

“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子女关系越亲密,子女的抗挫折能力越好。抗挫折能力与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呈显著正相关。”贾新超指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孩子抗挫折能力就高;父母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否定孩子或过分偏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低。

他同时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对孩子,鼓励的作用永远大于批评,当你希望孩子有所改变的时候,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去鼓励。”贾新超说,比如孩子总是玩手机,很多家长就会训斥“一天天就知道玩手机,不知道看会儿书吗”。实际上,家长的真实想法是孩子不要沉迷于手机、要有个度,这个时候可以换种说法,比如“妈妈相信你可以控制好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再玩十分钟你是不是可以看会儿书或者休息一下。”同样一件事情,换种说法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孩子往往会朝着鼓励的方向成长。

新京报记者 苏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