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景德镇有五六年了,满眼皆是大师瓷和高仿瓷,传承有余而创新不足,守正有余而出奇不足,工艺有余而艺术不足,数量有余而质量不足,偶尔有人玩些高温窑变也难登大雅之堂。画风没有根本突破,器型没有根本突破,材料没有根本突破,美学没有根本突破,这是不争的事实,既有损瓷都形象,更辱没时代荣光。仅仅与世界对话是不够的,还要为时代造型,给历史留痕。这是时代赋予景德镇的使命,也是国家第一个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该有的担当和作为。
在我心灰意懒之际,突然有个人的作品让我震惊,色彩鲜艳且斑斓,构图奇特而极富美感,既有现代表现形式又有传统技艺,充满了随性设计和反叛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思想表达。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个人是个旷世奇才,是一个划时代的杰出人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称之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界横空出世的毕加索与独有的艺术现象也毫不为过,这个人就是张晓杰!
为什么我有这个结论呢?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他的成长史和家庭背景。
陶瓷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经历了一个从装饰到艺术的漫长进化过程。就景德镇而言,最早是生产青白瓷的,白里透青还泛着温润,象玉,又象女人的肌肤,美得不可方物,更多展示的是品质与技术。如果把造型比做身材,釉色比做皮肤,附在上面的绘画充其量只能算是衣服了。对青白瓷完美无暇的身材与皮肤而言,衣服简直成了累赘。我在猜想最初在上面添画的应该是为了遮羞补缺,后接受造办处指令将图案描于其上,最后逐渐演变成以陶瓷为载体的文化艺术传播。从景德镇历史上来看,地处偏远,艺术人才奇缺,更多是技术熟练能照葫芦画瓢的工匠。御窑厂在景德镇的设立,让缺文少化的景德镇从此接上了皇家天线,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还培养了大批专业绘画人才。随着御窑厂的关闭,这批人才走进民间形成了景德镇特有的民国现象—-珠山八友,这是陶瓷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解放后,陶瓷大学的创办、十大瓷厂及市、省、部所又训练和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才,为千年瓷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何其相似,也正是在国企解体之后,这一大批以个体为中心的艺术人才创造了大师瓷的辉煌与疯狂。代表人物是“张王李戴”,把陶瓷绘画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展现更多的是陶瓷语言和工艺,艺术含量并不很高,毕竟只是工艺大师而非并艺术大师。但由于稀缺与唯美,还符合社会主流的审美和雅好,风行一时自在情理之中。大师瓷过后,景德镇再次陷入沉寂,如果不是有一场钟莲生与白明的论战,景德镇简直就是死水一潭,整座城市陷入高仿与模仿的漩涡,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和方向。这也许是黎明前的黑暗,下一个新概念的诞生和代表人物会是谁呢?在经过了大量外来艺术冲击和本土沉寂之后,我终于看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人和画,既是地道的本土创新又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既可代表当代又能融入世界,既有工艺属性更多是艺术表达。这不正符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的历史规律吗!
说完历史规律再来说人,张晓杰是谁?其一九六三年出生于景德镇本土的世家旺族,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张松茂,也即“张王李戴”中的张,妥妥的大师瓷代表人物;其母是徐亚凤,第一批女国大师,这并不重要,她还是珠山八友徐仲南的孙女,徐天梅的女儿,后拜舅舅刘雨岑(也珠山八友之一)为师。是7501毛瓷中水点桃花的主创者。显赫的身世让其自出生之日就自带光环,尤其在景德镇这种传统文脉的所在地,他的优势是天然的和别人难以匹敌的。晓杰8岁开始随父学艺,12岁起开笔,1977年进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工艺美术,与国大师之后张吟玲(张育贤之女)、王秋霞(王锡良之女)、戴玉梅(戴荣华之女)、曾良(汪桂英之子)同事。他本可按步就班的继承家庭荣光走一条稳妥的传统艺术之路,功成名就,衣食无忧,可他偏偏天生反叛基因,他不愿活在祖父辈的阴影之下,如果简单模仿和啃老,传承是做到了,可谁来创新呢?后人怎么来断代和评价呢?他笃定要做自己,去追求属于自己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使命感让他从此走上了一条极其艰难甚至还不被人理解的求索之路。1986年考入大学深造,接受了正规的艺术教育,开阔了眼界,尤其崇尚当代艺术,画风遽变,并尝试陶瓷全工艺创作。游走于陶瓷美术和当代艺术之间,跨界凌风,游刃有余。历经40年,独树一帜,自诩于艺术虚空间之第三象限生存。其当代艺术作品及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各国巡回展及国际美浓陶艺展和日本恩巴艺术馆等国际艺术展。张晓杰受过高等教育,崇向现代派艺术,在研习陶瓷美术的实践中,力求将现代审美意识注入瓷艺之中,探索新的造型语言,融东西方审美之优势,合古今瓷艺之特征,以独特的视角和美学表达去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这就是张晓杰,把他作为本土传承与创新的代表人物是再合适不过了。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回归画本身,这是核心价值所在。先抛开陶瓷绘画的概念,就艺术创作而言主要是三大属性,一曰思想性,二曰美学性,三曰技巧性。思想性决定心灵价值,美学性决定眼球价值,而技巧性只是实现前二大价值的手段而矣。千万不可本末倒置甚至缘木求鱼。纵观景德镇陶瓷绘画,更多体现的是传统题材,文化价值、市场价值和技巧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思想性和美学性相对偏弱,当然这不是景德镇独有的现象,放眼整个中国有的只是美“术”,而不是美学;有的只是主题,而不是思想;有的只是标签,而不是内容;有的只是价格,而不是价值。景德镇作为国家唯一的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理应率先突破,给时代立个标,给全国人民打个样。时势造英雄,张晓杰无疑是最佳人选,其家族传承、其反叛精神、其创新发展、其人格特征、其作品特色、其美学风格、其世界语言足以担当起瓷画新势力领军人物的角色,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好话多说无益,我们还是走进晓杰的作品,通过他丰富多彩、无拘无束且浑然天成的艺术世界去领略他独有的思想性、美学性和技巧性吧。
先来观赏晓杰新作《色彩与肌理》粉彩瓷板画。画面充满了艺术的虚幻和抽象的真实,完成这种构造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并在自己的意识中构成新的意象,需要将记忆中储存的表象做创造性的分解组合创造出新颖、独特、奇特的意象,而意象又是反映抽象世界的最佳形式,作为一种符号,意象和其他任何符号一样在认识过程中是实在的对象、过程和现象的借代并成为存在与抽象之标示客体意之内涵即为“写”。通过“写”彰显其作品的精神风骨、立意气格而“象”则成为成为表意的手段并进而提炼出“意”。另外,他在创作中也尝试运用粉彩新工艺的方法,目的是丰富作品的色彩并增加清亮的光泽。创作中他特别注重大色块的安排,通过主、从、先、后的色彩层次之分昭示出作品内容的主、次、强、弱地位,力求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对立中求统一。无论是辽远的天空、斑驳的生命化石、或者是飘浮的年轮,均呈现出不相同的颜色,而包括玻璃白的裂变、凹凸、色彩三者合一带来的肌理效果则冀希望产生一种艺术性、唯一性的语言,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视觉穿透力,而笔墨与玻璃白的结合则是通过粗犷与细腻、轻盈与厚重、透亮与深沉的对比形成强大的视觉张力和独特的个性色彩。通过釉层的厚薄对比、冷暖色彩变化及形式上的疏密与深浅对比,不但创造出朦胧、淡泊、幽远、空灵甚至是虚幻的抽象艺术意境,同时还通过多维的艺术表达、空间的建立来阐释自己作品的抽象内在与审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及相互映照的辩证关系。其内容之丰富,其思想之深邃,其色彩之炫酷,其技艺之娴熟,仿佛是作者用自己的美学观念和所有的观赏者在做一次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令人记忆深刻且过目不忘。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色彩与肌理》2015年8月3日
再来品味一下他创作的《双人体》吧。
作为人类艺术史上最具生命力的陶瓷艺术,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自此进程中,基于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而逐步改变了绘画艺术的单一的实用功能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而视觉艺术的运用更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所谓的视觉艺术即通过一定物质材料来塑造直观的艺术形象,视觉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生命力在于陶艺家将色彩艺术、肌理艺术和光的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而视觉艺术所表现的特质,只有当它在特殊的艺术形式中被发现、挖掘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内在的艺术感染力。
绘画作品的内在肌理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散发着韵律、连续、重叠、粗细、疏密、交叉、错综的美感,并且能够表达出轻重、缓急的质感联想与空间感知,同时肌理纹路的内在视觉效果还取决于光的影响。
在人类日常的知觉中单凭眼睛的“深度线索”的协调作用即可知觉到作品所运用的明暗造型法及色彩所构造的艺术空间深度,从而令人相信实际上是在二维平面上铺展的线条、色块“就是”他们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三维的视觉世界,并且画面线索愈完备则愈易令人产生空间视觉想象,也就愈是容易将其视为统一的三维空间,而完全忽视了对其本身二维性的关注。
当我们试图欣赏一幅图画、雕塑或电视影像,眼睛首先看的是一个二维的表面。但当我们尝试想象看见的是一个三维景象,它就从图画的平面向内扩展形成了三维的效果,对此匈牙利画家维克托·瓦萨雷里尝试了在一个二维的平面重现三维世界的可信的、也即光视觉的艺术。
20世纪英国艺术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史话》中写道:艺术家想要再现一件真实的(或想象的)事物,不是从睁开眼睛四下环顾开始,而是从借助于色与形建立所要求的形象开始;而现代艺术心理学的重要人物、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鲁道夫·阿恩海姆则较多地对视觉世界、艺术样式与视知觉心理的结构对应关系作横向的综合描述,并通过视觉艺术各元素形、色、光、空间、运动匠心运用,令观赏者以一种格式塔式“知觉者”的心态来把握视觉艺术心理的全貌。
张晓杰认为当代语境下的视觉艺术也即光的艺术,个人观点属于人类心灵活动的抽象反映;从经验论的层面观之,对真实存在物象的描绘以及具象恰如其分的表达,均是凝视之后的映象,此为视觉艺术的始作俑;显然,视觉艺术正是基于人类对自然物象的聚焦并迅速反馈到大脑进而完成的复杂的心理反应之产物。
《双人体》瓷板画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上晓杰所做的一次全新的艺术尝试。首先基于光的艺术视角赋予作品最为真实、最为自然并且也最为抽象的“自然”属性,进而借助于抽象的色与形完成了“双人体”形象的构建,创作中通过二维平面上线条、色块和肌理的铺展,通过光视觉艺术的介入而完成统一三维视觉世界的转换,最后通过“人”这一形象文字的内涵的表阐释,指向团结、友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与心灵诉求,而摈弃肤色歧视并在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下实现人类的互助与面对灾难的不离不弃。这是一幅宣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佳作,是一幅包涵人间大爱的美图,是集思想性、美学性、技巧性为一体的传世经典。
《双人体》2023年10月18日
张晓杰通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和艺术上的精进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构思神秘奇特,其造型内涵狂放恣肆,其线条粗细运用、深浅变化不守陈规且变化多端,特别是陶瓷粉彩的匠心独运以及留白的扑朔迷离,直令作品内在的视觉冲击大放异彩,阐释着艺术家与生俱来的生命内在的燥动和喷薄而出的艺术创造力。
晓杰作品中对粉彩的理解、运用和发挥更是炉火纯青。就其创作技法而言,除了熟练运用粉彩工艺等技法外,包括粉彩的填色、点染、堆白、接色等更是匠心独运且得心应手;其在粉彩瓷装饰的布局上则多以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来达成其创作意图。整体而言,其创作真正突破了传统粉彩工艺的桎梏并通过各种色彩变化和多种工艺手法巧妙运用而令作品具备了粉润、清新和雅致的艺术特征。
其新创作的作品《爱之花》正是借助变化的粉彩、细腻的线条和独具匠心的留白而完成作品整体的构图,作品内在爱的表现形式、洋溢在两个民族间的爱以及中俄两个民族间精神世界的互通均是通过绘画语言来进行精准的传递和表达,而《爱之花》中粉彩陶瓷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也成为晓杰深厚的绘画语言功底的最好注释。
《爱之花》2023年10月20日
下面这幅瓷板画是张晓杰近期创作且即将杀青的作品整个作品的构思也透视着艺术家一贯的神秘与奇特,造型上更是体现了恣肆不羁的风格,蓝色的贝壳、嶙峋的礁石、生命的利爪、凌空而起的图腾展示出不屈的傲人姿态……,呈现出生命的狂放与充满艺术视觉的张力;而他作品中就粉彩在线条的运用方面早已突破了严谨、均细的铁线描的局限,用笔上更为自由且有了更丰富的变化,更充分地体现了作品以线造型的深刻内涵;并且在创作中通过留白在粉彩上技法运用并通过在同一片色块中颜料稀稠度的控制而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在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和写实性的同时也更好地体现粉彩画的材质之美。
张晓杰的作品基于虚拟的夸张意境的营造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这正与他的粉彩画所呈现出的非现实意境相契合,真实地诠释了艺术家眼中之境与心中之境的交错并再由心中之境化为笔下之境的艺术“反刍”。在用线上,晓杰则依据画面上的需要来区分深浅变化,质感不同或者画面的主次,或用深蓝、淡蓝来表现出物体的轮廓,并且通过画面我们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粗细线条的区分运用;在色彩的搭配上也通过各种颜色的深浅、冷暖、搭配、对比而使得作品更具立体感。
《开启视觉密码》2023年12月8日
张晓杰向我坦言:父亲一直要求我画和填要独立完成。如果我的作品找填工去填的话是很难做到绘画形式与色彩关系的统一,因为填工是无法理解我作品的色彩与画面形式结合。诚哉斯言!正是在父亲的鞭策下,张晓杰在艺术创作上从不敢走所谓的“捷径”,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有今天的成就;并且在包括堆白的厚薄变化、肌理效果、线条和色彩变化等粉彩艺术的理解和运用上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对粉彩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的结合也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准并获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
在谈到今后的研究和创作重点时,张晓杰说道:今后将重点思考陶瓷粉彩工艺与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个性化和传统、创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地拓展和丰富粉彩画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古人说人品决定画品,人格决定画格。通过深入的交谈,我对晓杰的人品与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坚定了我的判断。张晓杰现在虽然不属于市场追捧的画家,和我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我敢断言:历史终将走进历史,新时代在呼唤新的领军人物,新的审美一旦被唤醒并认识到这种创新的、本土的、超时空的价值所在,他的画将会是未来市场追捧的宠儿。
国有颜回而不知,我辈之耻也,景有人杰而不推,历史之过也!因为被晓杰的人品和作品感动,所以有感而发且一发不可收,于是便有了以上文字,算是观后感罢。由于仅是一家之言,对错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心、只唯美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价值所在。张晓杰用四十年的求索做到了,让每张作品自己可以开口说话。
《闲适》2023年5月8日
《梦之神韵》2023年2月5日
《虚空的声音》2014年7月2日
《拔节》2014年12月5日
《梦之密码》系列
《调和色.记忆》
景德镇虽小,却可代表中国让世界看见,这就是景德镇的魅力,加上张晓杰创新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我把这称为之景德镇版张晓杰现象不过份吧!
中天2023年12月20日落笔于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