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教育内卷愈演愈烈、新生儿童锐减……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教育创新已成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应对AI技术的挑战?我们如何走向未来?
2024年7月18日至20日,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创新”为主题,由北京世纪新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由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均优教育、北京千悦基金会“仰望星空”公益基金、上海禅龙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蔚来教育、小敦社、好奇学习社区&钥匙玩校、童书妈妈、UNSCHOOL无界共学社、问对教育、先锋教育、青少年生命复元、A4美术馆给予支持。
此次大会是历经三年沉淀,时隔五年后的再一次线下相聚,来自全国近800名教育创新者、研究者与决策者共聚成都,在这里点燃教育创新的火花,为面向未来的教育贡献智慧。在为期三天的大会上,4场主旨发言、2场圆桌论坛、6大主题模块、20+平行分论坛、30+沙龙工作坊、100+创新案例,分别从学习者视角、教育者视角和支持系统视角,多维度展现与探讨未来教育的进化可能。
首先,是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院长刘一沛代表场地方做开场致辞,在致辞中,他表达了本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众多教育同行相聚一堂的欣喜,并介绍了标榜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作为第一家将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引入中国的学校,创新一直是其办学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工智能的到来,刘一沛希望以教育创新迎接职业教育的转型浪潮。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院长 | 刘一沛
在刘一沛院长之后,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上台致辞。熊丙奇指出,教育已进入全新的时代,面临教育普及化、少子化时代及人工智能浪潮的来袭,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为未来而创新,为生活而创新。一方面,未来已来,内卷已近乎极致,必须突破现状。面对当前教育创新中的不足与匮乏,我们应以思辨和行动拆解困局,同时走出围墙,多方链接,以跨界力量推动创新。另一方面,科技越发达,教育创新越需要坚守以人为本。我们应回归生活本质,从改变日常生活做起,在温暖和谐的教学关系中,养育健全的身心、真实的素养和全面的社会情感能力。
著名教育学者 | 熊丙奇
主旨发言
大咖深度剖析,未来教育的变革方向
教育创新生态与趋势
第一场主旨发言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他从冷、暖两个维度呈现了关于教育创新生态与趋势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 | 刘坚
冷维度从何而来?刘坚提到了他所困惑的教育现状:一方面,学生体质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家庭、学生普遍内卷;另一方面,教育创新内生动力不足。至于这一现状背后的原因,刘坚认为或许与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学业过剩陷阱高度相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做应试卷’不是教育强国的真正所需,我们需要的是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抓住当下的战略机遇‘破五唯’。”
在热维度的层面,刘坚通过四个案例,向我们展现了教育创新领域的星星之火。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在十年间扎根欠发达地区,开展面向人人的研究性学习;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构建“素养教育公益服务体系”,帮助孩子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生长;蒲公英教育智库以“顶高中国教育的空间高度,贡献世界范围的教育价值”为使命,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探月学院在流浪中茁壮生长,传递着教育所应有的温度与力量。
演讲尾声,刘坚呼吁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行政官员,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关键是要破局,从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入手,全面激活我国教育创新新生态!”
AI时代如何做教育?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会长、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了题为“AI时代如何做教育”的报告。他指出,过去的技术进步给学校带来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当前这轮AI技术将直接成为新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叫做大模型。“今天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而是一个可以领导人工智能的人。这一目标又可以拆分为三个具体目标——自我成长的主理人、问题解决的主导者、他人目标的协同者。”与此相对应的有三条培养路径。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会长、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 |
李希贵
一是实施任务学习,成为自我成长的主理人。实施任务学习,便是让教育从“回忆和再现”进阶为“问题的解决与创造”。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必须从传统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导的“学”。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将其放入坐标系中分析,横坐标是学生的自主性,纵坐标是认知的复杂性。只有当两个维度都达到较高层级时,教育才能达到思维创造与问题解决的层次。
二是设计任务连续体,成为问题解决的主导者。“当我们慢慢习惯对学生实施管理行为时,学校会越来越像监狱。”李希贵认为,教育者应沉下心来,让校园里的所有活动都成为学习任务,让每个学习任务都成为任务连续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验证多个可能答案和解决方案,这比单纯寻找一个标准答案需要更深层的思考和理解。
三是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成为他人目标的协同者。合作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即帮助他人实现他人的目标。“我们希望孩子要有产品经理的思维,教他们感知需求、设定目标、评估市场、系统思考、改进迭代,能够协同他人实现他人的目标,这是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养。”
3000天后的世界与教育的未来
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周玉亮在主旨演讲环节探讨了3000天后的世界与教育的未来。他引用了维诺德·科斯拉和凯文·凯利的思想研究成果,指出AI将无处不在,知识将无限接近免费,高端知识工作者和劳动力将面临AI的挑战。AI不仅会取代传统的知识服务和劳动力,还将使人人皆可创作文化艺术作品,数字分身将代替人类完成许多任务,医疗将实现治未病,新型食物和无人驾驶将成为常态,跨界协作和个人的想象力将变得更加重要。
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 周玉亮
在教育方面,周玉亮强调未来的学习者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节奏和伙伴,老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习伙伴,学习者和教授者的边界将模糊。教育将更加依赖AI和其他技术工具,教师的职责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并善用AI和其他工具。未来的教育将需要更多的情商和跨界协作能力,以应对这个无边界的世界。学校将以新的形式存在,满足青少年和成人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充满AI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圆桌对谈
面对学生未来发展,
学校、社会、个人都能做什么?
学生未来发展,学校何为?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创新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场圆桌对谈围绕“学生未来发展,学校何为”展开,由问对教育智库学校文化顶层战略专家许薇主持,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执行校长郑腾飞,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校长邰亚臣,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天真蓝教育文化传媒合伙人池昌斌三位嘉宾带来分享。
从左到右依次为池昌斌、邰亚臣、郑腾飞、许薇
未来发展进入AI时代,学校有哪些挑战?三位嘉宾基于教育应立足当下、设计未来的重要逻辑,分别指出学校在课程设计、保卫人的本体性、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方面都存在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学校该如何应对?邰亚臣以阅读举例,强调了想、说、写三种基本能力的重要性,指出加强真实的逻辑训练是学校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郑腾飞则从人类与AI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自主性谈起,强调保护孩子自主性和好奇心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应该坚守什么?池昌斌提到要帮助学生找到热爱所在,找到确定性和长期价值,还要培养学生抗压的毅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从而应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邰亚臣指出,教育要保卫生活,捍卫基本常识,保卫人的本体感觉,跟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建立连接关系。郑腾飞则主张不变的追求是向善,教育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向善的种子。
学生未来发展,社会何为?
在强调家校社一体化教育的今天,社会教育的活力在不断释放。第二场圆桌论坛围绕“学生未来发展,社会何为”展开,由教育研究工作者、资深公益人郭婷婷主持,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晓林,触宝创始人、超脑AI孵化器创始人王佳梁三位嘉宾带来分享。
从左到右依次为熊丙奇、刘晓林、王佳梁、郭婷婷
在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下,教育要如何变革?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熊丙奇强调教育应发挥社会的独特作用,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刘晓林提出人和AI的三类关系,即人类把AI当助手、人类放心地把事情交给AI、人类因AI存在而自我变革,而现在人们大多停留在第一层次。王佳梁分享了其正在开展的“AI孵化器”项目,其致力于让AI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熊丙奇看来,民办教育丰富教育形式、企业立足相关实践和人才需求的现实经验、公益组织提供社会力量,三管齐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刘晓林认为,在题目和成绩仍发挥作用的时代,AI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制定全面培养的实践路线,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进一步探索。王佳梁就此又提出三个核心问题:怎么解决高考和就业对人才的层层筛选?如何解决优秀教师资源稀缺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成为教育的生产者,而非单一的消费者?
向生活 向未来 未来9分钟闪电演讲
教育是一项持续的自我成长过程,每个人都应是自己的“教育第一责任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如何自处、自洽、自我成长,是一个关键问题。19日上午,6位神秘嘉宾揭晓面纱,他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家长,还有公益人、写作者及学习社区创始人。围绕“向生活 向未来”的主题,每个人带来了9分钟闪电演讲。
从左到右依次为常沐、潘玉鹏、聂璐、黄鹃涓、刘红燕、王丽伟
第一位演讲嘉宾是学生常沐,她分享了自小学三年级home school开始的自主规划学习路径,从边玩边学到专研花丝镶嵌工艺,她怀揣手艺与梦想,坚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第二位演讲嘉宾是学生潘玉鹏,分享了他“学得停不下来”的动力,来自于好奇心与热爱。如今他在超脑AI孵化器中创业,未来将在AI与教育相结合的领域继续深耕。第三位演讲嘉宾是北京市十一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主任聂璐,通过展现AI与艺术、英语课堂相结合的案例,她为我们阐释了人工智能如何支持教与学。第四位演讲嘉宾是深圳先锋-安格学习社区联合创办人黄鹃涓,她用开放式厨房来形容未来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和重建自我的重要性。第五位演讲嘉宾是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学院合伙人刘红燕,她强调,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问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尤为重要。第六位演讲嘉宾是来自原点乡村教育公益创办人的王丽伟,她分享了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智慧。
人生的旷野在无界
人生不是一条单一的轨道,而是有无数可能的旷野。19日上午,大幸福教育领航员、无界大学发起人钱志龙博士带来题为“人生的旷野在无界”的演讲,讲述了他对于高等教育创新的探索与设想。
一所面向未来的创新大学什么样?钱志龙以两个问题厘清了这一答案。第一个问题是大学可以被取代的是什么。“未来,大学或许不需要固定的校舍、固定的专业、标准的课程,也不需要全职教师与辅导员。”第二个问题则是大学不可被取代的是什么。“大学最珍贵的在于自由、博雅、求真、务实的大学精神,是和价值观同频的伙伴共同成长,是能够最大程度地探索自己的天赋和热爱,以及有足够的实践资源与试错空间。”
大幸福教育领航员、UNSCHOOL无界共学社创始人、南加大教育学博士 | 钱志龙
分论坛
六大模块联袂登场,敲开未来教育大门
模块一:AI时代的人本主义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创新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现实中,虽然技术在不断优化,但教育似乎仍然摆脱不掉应试主义的痼疾。AI时代,是人本主义教育的荒漠还是沃土?18日下午,首先进入备受期待的“AI时代的人本主义教育”模块。该模块有四场分论坛,分别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育、终身学习等不同维度,探讨AI技术对当前教育的影响,展现AI时代的教育想象力,破解AI时代的教育迷思。
第一场分论坛聚焦“AI时代教育的N种可能”,展现了“AI+教育”的多元探索,探讨了AI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方面,AI可以助力个性化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挑战方面,AI如何让学生深度学习、真学习以及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值得进一步思考。第二场分论坛的重点是“数智时代职业教育‘人’的培养”,展现与探讨了AI时代下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未来。第三场分论坛关注“AI时代的终身成长”,探索外部世界和内在成长、“有机智慧”与“无机智慧”之间的融合。各位嘉宾围绕共创平台、共研共学的创新形式,分享了AI时代下社区知识创造、知识沉淀与知识传播的新方式。第四场分论坛直面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挑战和未来,从数字素养的内涵厘清、课程开发、教学调整、实践应用等维度探讨面向未来的发展之道。
模块二:学习进化与解构焦虑
在教育内卷愈演愈烈、AI技术频繁迭代的当下,学生、教师、家长无不被焦虑所裹挟。学习进化成为了解构焦虑的关键方式。18日下午开始的模块二正是围绕“学习进化,解构焦虑”这一议题展开。
第一场分论坛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紧紧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定位,探讨其价值取向的转变、底层逻辑的调整、开展方式的更新。第二场分论坛聚焦“开启自主学习通路”,从强调自主学习的原因出发,从学者、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讨论了自主学习的实施条件、潜在挑战、具体实践及其借鉴意义。第三场分论坛由几位国内游戏化教育探索的先行者为我们挖掘“游戏化教育的神奇力量”,呈现好玩的教育如何发生,如何进行,如何更有创造力和趣味性。第四场分论坛“指向真实生活的PBL”,讨论了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原因、方式和现有困难,明确了其在推进课程改革、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模块三: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
随着AI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知识性教育受到挑战。在课业和分数压力及师生身心健康问题多发的双重背景之下,今天的教师应当如何突围?
19日上午首先展开的模块三,直面这一命题,探讨“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四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呈现了教学与育人方式上的多样化选择,体现AI时代,教师一方面应该快速行动,与AI“共舞”,学会训练、分辨、利用AI,提高科技素养;与此同时,回归到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通过提高自身学科素养、课程素养、人文素养与学习素养,和学生一起,打破思维之墙,打破时空之墙,培养起孩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从教知识走向教认知、教良知。
模块四:教育组织升级优化
当前教育领域面临深刻变革和挑战,教育组织的升级优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要过程。唯有如此,教育组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应未来的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面对挑战,教育组织需要积极推动自身变革,以应对未来教育的需求。19日上午,模块四围绕“教育组织升级优化”展开讨论,打开了更多关于“学校”的想象。
第一场分论坛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构建学校发展的新生态”的教育创新分享会,展现和分享了当下教育领域创新的重要趋势与实践案例,强调了个性化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突出地位。第二场分论坛从“知识的喜悦”角度带来分享,提出教育创新要回归教育本质、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第三场分论坛聚焦“中国教育创新中的经典与现代共融”,对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行了剖析,“经典”如何让教育回归生活,学无边界?如何直面AI技术引发的关于教与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变革?第四场分论坛更为关注“情感滋养——身心合一的创新教育”,身心合一的教育试图让学习过程成为关注生命本身需求的过程。以艺术、运动、情感为切入点,认识自我、他者、环境以及三者的关系。
模块五:教师的自我进化之路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教师的自我进化是一个持续更新与调整的过程,需要教师主动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教育领域的变化和挑战。如何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与精神成长?模块五致力于探索“教师的自我进化之路”,从学科、育人、教师共同体等维度展开讨论。
第一场分论坛带领大家“重新定义课堂”,从语文课堂的换方式教学到数学课堂的换角度认识,展现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进化之路。第二场分论坛为我们耕耘“培养内驱力的土壤——梦想教育”,探讨了梦想教育的实施、内驱力的激发等内容,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县城学生的成长困境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第三场分论坛主题为“教师发展有'组织'——发挥共同体的力量”,基于建设“青色组织”的共识,围绕共同体建设、教师自我管理与互相赋能等话题展开讨论,帮助老师学会分辨什么是好的共同体,如何通过共同体支持自身专业成长。
模块六:教育创新生力军—家长与社区
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家长与社区的力量不可或缺。他们不仅能为学校提供重要的支持和资源,还能促使教育模式朝着更为灵活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如今,越来越多充满创意与活力的家长和社区涌现出来,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培育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生态。19日下午,最后一个模块聚焦“教育创新中的生力军——家长与社区”。
第一场分论坛提供了关于“反内卷,家长大有可为”的宝贵经验,家长可以用批判性思维打开对于教育的想象,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第二场分论坛关注“家校合作教育社区”的构建,打破学校和家庭的边界,重塑家校一体新形态,促进教育的自然发生。第三场分论坛聚焦“逃离学校的‘非常’少年”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体现出“教育首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这一核心观点。第四场分论坛将视角转移到“人人社区——共创成长的沃土”上,强调孩子是社区的核心主体与连接者,着力共创基于儿童问题的行动者社区网络,突出环境教育应该落脚于地方感、连接感与责任感的需求。
在为期三天的大会期间,近30场沙龙工作坊陆续登场,丰富多彩、遍地开花。其组织形式也在嘉宾分享、提问回答的传统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迭代,以更具参与感与体验感的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加入了自由开放的多方互动、贴近生活的餐桌沙龙等,此外还组织了观影会交流会,以更为多样的形态拥抱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教育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