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质变、时代质变、历史质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驱策着全球教育的顺应与调整。8月18日至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主办的“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教育变革与国际理解”为主题,围绕智慧教育政策、技术和实践组织全体会议、平行论坛、高级别对话、圆桌讨论和工作坊等活动,共举办了16个主题论坛、11个专题活动,发布了研究成果与合作计划,并通过“智慧教育展”展示了行业最新的智慧教育产品与服务。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们济济一堂,共议人类教育的未来。400多位国内外嘉宾畅所欲言,共同描绘智慧教育的理想蓝图。本次大会吸引了近百家媒体、几十家合作伙伴的关注与支持,超两千名代表参会,共同开创造福全人类的智慧教育美好明天。
开幕式暨全体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教授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教授代表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GSENet)发布了“数字转型背景下智慧教育的国际理解”研究报告(Global Understanding of Smart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这份重磅报告,有利于加强智慧教育国际理解,深化全球教育数字变革,对开启智慧教育元年具有重要意义。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网龙网络公司董事长刘德建发布了“全球智慧教育创新奖”,这一奖项的设立具有引领趋势、增强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仅彰显了对智慧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认可,也为全球智慧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闭幕式现场
一、共谋前瞻性战略与政策规划,描绘智慧教育理想蓝图
发展智慧教育需要系统谋划、科学规划,需要各国相互交流借鉴,搭建政策对话与交流平台,深入交流智慧教育新理念、新经验、新战略,以及规划标准数据治理、安全伦理等政策问题,共同探索发展智慧教育的可行路径,科学方法和有效政策。从教育数字化变革的视角看,智慧教育的新特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国家或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的关键表现性特征即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估,泛在的智慧学习环境,持续改进的教育文化,以及教育包容与公平的坚守;二是智慧教育系统的辅助建构性特征,即智慧教育的“实践取径”,包括积极性学生社交社群建构,教师发展的优先支持计划,合乎科技伦理的技术应用,可持续的教育改革规划,以及有效的跨部门跨域协同。
1.智慧教育是各国应对人工智能挑战、实现优质教育的共同愿景
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引领力量。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把教育数字化变革列为五大重点行动领域之一,教育数字化变革已然成为全球共识和时代潮流。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在推动教育变革中的关键作用,连续三年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主要体现在一是集成优质资源,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教育数字化变革贡献智慧和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Stefania Giannini)指出教育变革与国际化理解这一主题对于国际教育界来说非常及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利用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些技术带来的道德、社会和经济影响。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信息通信部门的主任穆罕默德·杰姆尼(Mohamed Jemni)提到阿联教文科组织非常重视数字转型进程,这是实现阿拉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确保阿拉伯世界的教育能够跟上教育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创新发展。
数字化转型给教育带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玛丽亚姆·玛丽亚(Maryam Mariya)提到在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必须重视伦理考量,包括数字与数据隐私、数据福祉,以及确保教育体系的普惠性。波黑民政部部长助理阿德南·胡西奇(Adnan Husić)同样提到了数字化基础设施不足、数据隐私问题,以及数字鸿沟对实现智慧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塞舌尔教育部部长朱斯坦·瓦朗坦(Justin Valentin)提到了教育意图和环境的变化、技术快速发展的紧迫性、数字鸿沟及网络接入问题、教师培训和技术整合的需求,以及跨部门合作成为塞舌尔在推动智慧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Habibah Abdul Rahim分享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教育科技是否能符合本地学习的环境;二是教育科技的力量会不会把学习者抛在后面;三是教育科技的利用是不是可扩展的;四是教育科技的使用是不是会支持可持续的未来教育。
智慧教育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提到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一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数字能力;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突破实践难题,促进智能技术规范而有序的融入教育生态;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促进智能时代教师能力素养的重构,使之成为适应并推动智慧教育革新的核心动力。王嘉毅在致辞中也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加强政策对话,携手推进智慧教育发展;二是加强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包容;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共同打造智慧教育新图景。喀麦隆基础教育部国务秘书基洛· 维维安·阿舍里(KILO Vivian ASHERI)谈到几个关键要素,包括制定开放资源平台,创建国家知识库,并制作开放教育材料,开发教育光纤网络以简化管理过程、保护数据安全并改善用户之间的通讯等。
2.数字化变革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政策是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关键保障。发展智慧教育是教育变革的重大工程,需要系统谋划、科学规划,既要保障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教育生态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也要利用新技术助力形成精准、高效的教育应用和治理机制。基洛· 维维安·阿舍里(KILO Vivian ASHERI)提到喀麦隆制定了多个与教育系统转型相关的政策文件,包括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和培训部门战略、信通技术政策、高等教育准则法律、包容性教育政策、学前教育政策以及各级教育系统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塞尔维亚教育部助理部长扬科·萨马尔季奇(Janko Samardžić)指出塞尔维亚制定了2030年国家战略,深度挖掘数字化应用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成绩和支持学生发展方面的潜力。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余伟良强调在顶层设计上将研制教育数字化专项行动计划,在数字提升上优化健全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常态化推进支撑数字素养提升。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甘昌福表示正着手编制《青海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2024—2027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对全省数字教育化进行整体谋划和布局。
技术条件是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构建数字化教育系统的重要支撑。新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要求全面理解和实施智能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依靠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的共同推进与广泛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沁平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超越VR1.0的现有能力,迈向6I特征的VR2.0时代,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影响,需要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包括在人工智能的融合。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潘伟贤提到了虚拟教学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构建包容性虚拟教学环境,教师可根据特殊需求进行相关调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更是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及手段来变革教育系统的过程,需要在教育系统中实施全学段、全要素、全流程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正如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胡钦太所说,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在教育领域实现根本性改变,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还是任重道远。他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个路径:一是要系统构建教育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架构、新方法、新体系;二是以教育思想和理念变革作为引领推动教学创新;三是打造可视化学习和教学资源,促进优势共享;四是构建多类型数字换协同服务共同体。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余胜泉指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注重人机结合的分布式教育智能,在课程体系上应构建一核多境的课程内容、动态重组的课程结构、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和知识创生的教学范式,在评价机制上转向基于数据的发展性评价,在管理体制上应构建开放、弹性和适应性强的治理结构,形成动态开放的学校组织,以支持个性化、差异化和协作化的教育。
二、推动全领域数字化转型,创建高质量、包容和可持续的智慧教育生态
全领域数字化转型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等教育领域,同时也兼顾城市和农村等地域均衡公平。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各国陆续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教育数字化作为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创建高质量、包容和可持续的智慧教育生态。
1.发展学前数智教育,让幼儿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善用数字技术,将给儿童的学习、发展、成长带来很多机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晓巍教授提到家庭数字育儿的实践样态,媒介利用与媒介干预并重,让孩子遵守媒介使用规则,纠正幼儿不良媒介使用习惯,仅干预媒介时间,不干预媒介内容,正确鉴别和选择媒介产品,专业的数字育儿方面,父母亟待专业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附属雅和幼儿园园长吕红有效地利用智能化技术寓教于乐,秉承室内外一体化资源共享的理念,打破空间、时间、年龄、班级的界限,打造智慧游戏课堂,提供个性化、层次性的操作材料,实现共享教师、共享教室、共享游戏、共享材料,幼儿在自主选择、自主游戏、自主创造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拓展应用场景,让学前教育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局长章建平分享了学前教育数字化的三步措施:第一步建成了一套数智幼儿园系统;第二步是以点连线形成全区幼儿园的数字化应用路径;第三步是成立数智幼教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普惠发展的面。江苏省扬中市教育局局长方学建带来了两个经验:一是全区域内共享数字信息资源,包括幼儿多元化学习资源、教师研修资源、家园互动的家庭教育资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二是在教育提质上注重遵循全区域的数字伦理,形成尊重儿童、尊重家长、尊重法律的数字伦理公约监督机制。重庆两江新区雅博小学附属雅和幼儿园园长吕红分享了多项措施:引入智能教学设备如交互平板、编程机器人等;利用附近小学资源搭建智能学习平台和校园管理系统;构建以园本文化为引领的生长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式、体验式等多种课程形式;打造个性化层次性的自主游戏平台;探索VR/AR等新技术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等等。
推动教学全流程变革创新,实现资源共享,支持多层次教学需要。香港艾蒙特国际幼稚园校监林明祥指出深度学习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他认为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儿童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用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支持儿童的深度学习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机会,鼓励儿童自主探索以及适时的反馈来促进深度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幼儿园园长田慧分享了项目化学习案例,包括项目学习的步骤、项目选题、项目网络图的预设、项目的预设、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等,利用AI人工智能进行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成果的设计。
2.加强未来学校建设,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知识创造方式,更改变了我们认知这个世界、适应世界的认知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提到了认知外包的概念,如果我们将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认知外包是一种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认知外包核心就是内外部认知的平衡。在基础教育领域,如果我们一味把认知过程交给人工智能处理,它会使得我们内部外部认知出现失衡和割裂的状态,从而带来我们认知外包的陷阱。埃及教育部第一副部长Randa Shaheen(兰达·艾哈迈德·哈菲兹·沙欣)提到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另外一方面也为人类的生存带来挑战和危险,所以,我们需要将人类的行动整合起来,保证人类的生存,在面临人工智能发展时候,能够更好地保证人类的独立性,并且来达到一个更好的发展平衡。
未来学校是一种着眼于未来人才培养规划和教育发展战略,并进行育人实践创新的学校。网龙网络公司高级副总裁兼CTO陈宏分享了基于AI的新型教育空间。一是Innovation Hub,这个空间除了AR/VR沉浸式技术,在学生在实验中间遇到疑问的时候,它可以像一个真人一样实时切入进来进行帮助。二是Vocational Hub,可以模拟非常多的实训空间供学生实际操作。三是Exam Hub,考试可以无所不在,可以在任何的地方。深圳市云端学校校长龚卫东提到,云端学校首批带动全市10个区的13所入驻学校,形成“1+N”学校共同体,改变了学校组织的传统模式,带动各入驻校协同发展。总部汇聚来自全市的名师资源,打破了“名校名师”孤岛效应,实现了师资课程教研等资源的全区域、泛资源的互联互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结合云端学校的模式构想了未来学校的模式,他提到两个关键词“云教育”与“实践场”。云教育不仅仅是线上线下,还带有一种泛在的含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也就是学校的教育可能会跟社会实践,跟我们的真实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3.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具韧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让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样态,包括教学内容的智能化生成,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分析,科研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教育管理的精细化决策等。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认为高等教育的新形式,如敏捷教育,智慧教育,面向服务的教育,元宇宙教育,未来还会有AI+元宇宙+高等教育+服务,将会有新的模态和新的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提到人工智能正在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催生新科学研究范式。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已经形成了四种科学范式,最早期的经验范式,第二是理论范式,第三是计算范式,第四是数据驱动范式。AI for Science正在把这四种科学研究的范式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综合的全方位的科学研究范式,大大推动了人类探索自然、研究自然,从中分析问题,找出规律的能力。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新立给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国际政策对话与合作,携手推动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二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促进教育的公平包容;三是加强教师智慧教育能力建设,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有韧性的教育体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认为,要打造价值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新一代人才。他提出了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几点建议:一是理念先行,转型是人机结合的综合改革;二是以人为本,要打造更加有韧性的教育;三是坚持数据和知识的双驱动;四是协同共享;五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南、规范,来确保转型的安全。徐晓飞提到了I型、T型和π型三种人才,其中I型指学生只是专注于某一个专业,T型的人才不只是有一个能力或者一个专长,在其他方面有综合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是社会和产业所需求的。π型人才是更加受到产业欢迎,这些人他们不只有自己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他们同时还有另外一项比较专长的知识以及工业部门的经验。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提到智慧教育要注重培养动态的互动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体验,赋能学生进入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并特别强调计算性的、思维性的教育。
4.善用数字化技术,共建开放、合作、信任的终身学习环境
数字化教学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让学习融入整个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秘书长Torunn Gjelsvik指出当今社会快速变化要求人们持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新兴职业,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如人工智能来推动个性化学习和减轻教师负担,倡导全球合作以确保教育的包容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李松从六个方面分享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对策与行动,即强化体系协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速数字化赋能、强化实践应用、服务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教授Maria Cecília Calani Baranauskas提出了社会活动系统 (Social Activity Systems, SAS) 的概念,这种系统将社会、物理和数字环境相结合,他认为技术应该作为认知工具融入日常生活背景中,以支持无处不在的学习。
数字技术的迭代推动教育供给体系的重构,需要解决终身学习面临的诸多挑战。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大洋洲地区质量网络协调中心主任Rajni Chand提到部分地区由于地理区域分散、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有限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正面临教育不均衡、师资匮乏等挑战,无法更好的实现数字教育和终身学习。巴布亚新几内亚戈罗卡大学副校长Teng Waninga提到数字科技带来了机遇,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太平洋小岛国家在发展数字科技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缺少适当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教师培训课程不足、资源和资金不足、语言文化障碍、政策的不稳定性等都是制约发展数字教育推动终身学习的因素。肯尼亚开放大学副校长Elijah I. Omwenga谈到,为了应对挑战,学校通过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利用数字工具和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个性化和沉浸式学习体验等方式,来促进教育公平和个人发展。
三、重视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涉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将会影响我们的教学、学习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教育环境、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和师资队伍、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数字化管理和评价反馈、建设有韧性的智慧教育系统以及数字化政策与统筹规划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
1.塑造教师新型角色,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影响教师的角色。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发布了《教育资源的智能化改造——最美的“光合作用”教学资源颗粒》,这是由网龙智慧教育产品“未来实验”团队运用3D教育引擎技术、AI自动化生产工具等研发,是一个陪着学生成长的智能体,能够因学生的特征、个性、学习进展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推送适合的资源或任务。新型教学资源的出现,让教师角色重塑变得更为迫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鹿旭忠分享了对于教师角色塑造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大政策供给,开辟教师队伍建设新赛道;二是强化数字素养,塑造未来教师的新样态;三是依托智慧平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共享教师智能培养新经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提到讲智慧教育重要的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主要包括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应该是相乘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型,即融智课堂,旨在将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间的多向互动。法国蔚蓝海岸大学教授Margarida Romero强调教师的角色不会被 AI 替代,而是通过 AI 加强教师的能力,目标是实现人与 AI 的互补。
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提升教育效果。香港教育大学人工智能和数字能力教育中心主任江绍祥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核心,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跟随指示操作,他提醒大家要保持人类的智慧和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过度依赖AI,确保AI成为增强而非替代人类能力的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国际能力建设研究所Quentin Wodon谈到,非洲地区教师在使用数字工具和技术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如在线测试、网站建设和数据管理等方面。教师认为免费互联网访问对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希望获得更多关于数字技术使用的培训。腾讯云教育行业业务总经理杨晖分享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AI还被用于支持项目化学习设计及指导学生写作等教学活动,AI智能体能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案,AI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这些应用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化学习体验。
2.拓展技术应用场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展至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其深度与广度均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睿道CEO南昊提到联合北师大的心理学部,目前成功在心理健康领域率先实现了多模态融合的垂直应用。该应用以大模型作为核心控制器,强调智能体与信息之间的动态交互、推理与规划能力的整合、记忆与反思机制的建立、工具使用与执行任务能力的实现,以及与外部交互过程中能力的不断进化。毛丽娟分享了上海体育大学的经验,学校建立了面向家长和学生的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监测、分析与智慧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3D智能辅助训练系统,以最便捷的方式监测青少年运动员大脑活动,建立不同运动项目、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的最佳心理状态模型,以此形成神经和心理调控技术。叶蓁蓁分享了人民网建设运营的人民日报少年客户端,搭建了面向大中小学生的父母和老师的心理健康大模型,通过这个大模型帮助老师和家长早期识别和筛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问题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原创性基础性理论成果和技术的应用示范,引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圣雄甘地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奥比吉奥福·阿吉纳姆(Obijiofor Aginam)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性。他表示,教育系统必须建立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咨询服务和生活技能课程来加强这一能力。他强调教育系统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支持,并提出了新技术和社会情感学习(SEL)在应对心理健康挑战中的作用。世卫组织“教育与健康研究”合作中心负责人迪迪埃·朱尔丹(Didier Jourdan)阐述了创建支持性生活环境和构建健康学习路径的重要性。他表示,我们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跨部门行动,以促进社会和环境变革,改善所有人的健康,并减少健康不平等。
智慧阅读是培育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提到,几乎所有强调国民阅读的时候一定会强调儿童青少年的阅读,要引导广大的青少年引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阅读中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提到受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影响,数字阅读、智慧阅读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阅读方式。从国际层面看,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倚重科技、人才、知识等智慧领域的竞争,阅读是其基础,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高度重视阅读,特别是青少年阅读,以提高其国家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小学图书馆与阅读处处长樊汝来分享了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中小学读书阅读服务平台的作用,在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方面产生了重要成效。
3.坚持综合素质评价,让育人过程更具科学性
教育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引导教育方向的重要标尺。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在报告中提到,从人才的成长看,人才是国家竞争的核心要素,而教育评价则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从教育的发展看,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董成认为,从发展历程来看,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要求;从综合育人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从实施层面看,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是保障综合评价科学实施的必然要求。
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思考。舒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要强化价值引领;二是要在“三性”上下功夫,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三是要鼓励本地化的创新;四是要避免安全伦理风险。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军重点从综合素质评价谈了三点建议:首先,评价目的非常重要,要区分不同类型的综合素质评价;第二,核心素养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强调核心素养为基础;第三,数智赋能综合素质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提升效率、准确性,使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客观、公正。董成结合黑龙江省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字化转型谈了四点经验:一是较大试点范围推动形成了有效的大数据支撑;二是强化行政推动和教研引领; 三是教育教学和试点区相结合;四是加强测试报告反馈,推动了试点工作深入实施。
四、推进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支撑智慧教育创新实践
随着智能技术生态的持续升级,科技与教育两大领域都在以主动的姿态向对方渗透,科技为教育赋能、教育为科技赋值。谋划数字教育,必须着眼未来看现在,深刻把握数字技术变革教育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服务于学生的适应性成长,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学习环境的智能升级,全面构建区域教育数字化新生态。
1.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是实现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撑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一种创新型、体系化的组织模式,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提到了“中国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他认为平台要坚持开放共享,促进智慧教育产学研用相关领域的数据开放和共享,以咨询诊断、合作开发、应用普及等多样方式向社会提供开放式共享服务,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突尼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信息司司长Saoussen KRICHEN也谈到了促进学界交流和产业界交流的重要性,突尼斯有3个电信行业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层面提供支撑,让学生甚至社会大众都能免费享受在线教育资源服务。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处王顺兵处长也谈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在教育当中的赋能与创新作用,十四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重点支撑专项过程当中设立教育板块,累计部署了9个项目,涵盖了从大规模学生跨阶段的成长跟踪研究,以及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智能评测与教学精准辅助技术研究,互联网教育应用的行为感知与风险观测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内容。
科教融汇是重塑人才培养体系的动力引擎,产教融合是提升教育和经济韧性的机制保障,支撑和引领智慧教育创新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指出世界各国提出了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STEM科教融合、科教融汇数字化等模式,来推动能源和碳中和领域的科技创新,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计划。未来需要把AI、能源、人才培养融合在一起,成为新的人才培养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前主席Dorothy Gordon讨论如何能促进国际理解,他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要,一定要基于跨学科、多利益相关方多方面的行动,要有一个全局的发展观念,并且要在不同的参与方中相互作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朝滋提出了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四点建议:一是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科技创新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二是要加强有组织的校企深度协同,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三是要协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四是要发挥科技支撑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作用。
2.智慧环境升级,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先决条件之一
加强智能教育装备研究,促进教育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智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灜指出教育装备是数字化时代激发教育创新、推动系统性变革的必要条件,需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出关键支撑作用。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强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教育装备是为保障和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软硬件的总和,除了教师教材之外的总和都是装备。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去深度运用到这些技术和装备,包括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智慧图书馆、智慧校园的建设。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给学校师生带来更好的数字使用体验;二是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教育的优质公共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为实现国际、国内的基础教育公平、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高等教育的技术研究创新提供数字化手段。
拓展智能装备的应用场景,升级智慧学习环境,不断积累智慧教育的实践经验。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于俊清强调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化”和“转”,本质是系统的改革工程。有了数字化才有可能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个过程中有三个系统必不可少,即课程平台、教室平台和教育平台,其他的平台都可以作为这三个平台的底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艳燕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庞明勇发布了《大规模智慧教室监测平台&立体综合教学场建设指南》,大规模智慧教室监测平台使得学校、家庭、科技馆等学习场域的数据得以联通,立体综合教学场建设指南则着眼于未来教育对“智联”的服务与功能需求,定义统一的立体综合教学场数据、计算、控制、协同与交互等接口,为教学场域的智慧化升级及分级测评等提供规范和指导。该成果预期将辐射到全国一百万学生、两万教师。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主任武装解释了智慧校园的“智”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智能化的设施,二是智慧化的变革,三是个性化的教育,四是智慧的教育应用和场景。他分享了北京市落实智慧校园过程中的五个要素,标准先行、服务为本、示范引领、统筹集约以及多方保障。
3.数字教材建设,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选项
教材的数字化程度直接关系着教育数字化的整体水平,数字教材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动听音符。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教授提到近年来整个数字技术有机融入正在重构教材形态,教材形态从过去传统文字、图像静态内容为主,正在转变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服务相辅相成、动态内容为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教授提到数字化教材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包容并蓄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跨学科整合的,灵活的适应性的;二是多形态多维度学习资料汇聚,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来提供不同的需求;三是多元汇集的建设方式,由大模型或者出版社或者企业共同汇聚资源。
规模化打造高质量数字教材和智慧教材,专家学者们提出各种新见解、新思路。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超分享了三点经验:一是筑牢战略基石,以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为目标,将数字教材建设作为业务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二是重构组织体系,重塑数字业务板块,构建了适应数字教材选题研发、编辑出版、传播推广、运营服务的组织体系;三是激活技术引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驱动,发力数字教材建设新赛道。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全球图书业务总裁Niels Peter Thomas提到AI技术具有支持内部管理和加速出版流程的潜力,用AI技术生成问答和在线考试题,可以增强教材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李建军在报告中提出高质量教材建设的实施路径:一是把握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时代方位;二是科学设计数字化教材建设的实施框架;三是完善高质量数字化教材建设的保障机制。
4.区域教育数字化,是智慧教育最佳创新实践场
区域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分享了中国教育领域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超过3/4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特别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集成建设,访问量超过400亿次,建成世界上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四川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胡卫锋分享了四川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三个准入条件以促进数字化转型:一是区域必须在“十四五”期间有明确的智慧教育发展规划,而且在执行规划要一年以上;二是区域在国家省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教师信息化素养、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方面有较好的工作基础;三是区域要有完备的教育数字化领导机构,有资源共享和现代治理数字平台,有能够像国家省级平台提供优质资源的生产机制,有完整的教育基本数据。
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教育的理念,积极打造区域教育数字化的新赛道、新模式,成为区域管理者的共同目标。杨银付提到教育变革创新,走向智慧教育的几点表现:一是教育目标、内容和载体形态的变迁;二是学与教的形态变迁,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形态正在形成,教学形态从原来更多的以教为主,转向未来更多的以学为主;三是评价和治理形态的变迁,带来学校和社会形态的变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教授认为,我们既要关注知识点层面的学习追踪和智能的干预,也希望能够围绕学生素养成长、长周期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力的发展来进行学生的学习成长的数据追踪。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淑印以及多位区域代表都谈到了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的重要意义。由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发布的《2023国家级新区智慧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汇集了10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广州南沙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等),通过1+1案例的多维刻画,通过区域和学校多维案例,呈现了当前新区智慧教育的实践样态。
五、增进国际理解,以数字化革命推动教育转型,开启智慧教育元年
智慧教育新形态以推进教育数智化和发展智慧教育为契机,加速教育变革,缩小教育鸿沟,促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间汇聚流动,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优质资源开放、平台建设应用、政策标准对接等方面综合发力。凝聚共识,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以数字化革命推动教育转型,开启智慧教育元年。
推动智慧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实践,确保全纳性的公平的优质教育。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GSENet)在过去的两年年,致力于搭建世界各地的智慧教育桥梁,从共同的教育愿景和教育的可持续路径两个方面不断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具体开展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开展相关的工作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是通过数字化教育政策来实现智慧教育,搜集了来自非洲、美洲、亚太和欧洲48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化教育政策,这里包括了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包括了制定相关的计划等,去提升教育的质量。三是通过公共的数据集视角,观察智慧教育发展的状态,能够看到国家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有效的教育数字化变革的伙伴关系,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总体质量,泛在的学习环境、对数字化技术负责任地使用,也与教育质量有关。四是探讨智慧教育里面的全纳性和公平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纳性教育,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智慧教育正成为各国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关键挑战、实现优质教育目标的共同战略愿景。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教授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在开幕式全体会上代表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GSENet)发布了《数字转型背景下智慧教育的国际理解》研究报告,重点阐释了五个核心结论:一是智慧教育正成为各国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关键挑战、实现优质教育目标的共同战略愿景;二是智慧教育的表现性特征(学习、评估、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建构性特征(学生、教师、数字技术、政策、合作伙伴关系)描绘了高质量教育的理想蓝图;三是全球数字教育政策应强调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考虑数字化人力资源建设,以创建一个高质量、包容和可持续的数字教育生态;四是根据全球智慧教育数据集,可持续的教育改革规划、有效的跨部门跨域协同、泛在学习环境以及对包容性的承诺对教育的整体质量有着显著影响;五是校外数字技术获取、学校数字领导力培训、适应性学习资源开发和前瞻性的改革思维等应得到充分重视,以实现教育2030目标。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智慧教育已经逐渐进入各国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的视野。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