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艺术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人才培养》在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开班,标志着这项聚焦城市转型与文化创新的重点培训项目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高校教师、文化机构从业者、公共艺术实践者等30名学员齐聚北京,将展开为期两个月的系统学习与实践探索。
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和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艺术城市建设工作室协办,旨在回应新时代城市建设中文化与艺术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着力培养具备艺术创作能力与传播管理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和国际化。
开班仪式现场
当天的开班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举行。出席嘉宾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中国美术馆党委委员、展览部主任邵晓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党委书记陈江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院长赵新利,以及本项目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副院长武定宇等。另外,还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区的30位学员,以及凤凰网、《中国文化报》等媒体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博士和研究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仪式由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周建新主持。
与会嘉宾与学员合影留念
据介绍,本项目围绕新时代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构建了集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与创作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开班仪式上,首先由项目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副院长武定宇介绍了本次人才培训项目情况,接着是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发表开班致辞,教师代表《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和来自河北的学员代表甄亚雷分别发言。然后全体嘉宾与学员合影留念,标志着培训班正式启动。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致辞
作为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高度重视此次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在致辞中表示,艺术介入城市建设,不仅有助于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提升传播力,更是塑造城市精神与品牌形象的重要路径。中国传媒大学将充分发挥传媒与艺术融合的学科优势,推动艺术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城市建设之路。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指导,聚焦人民需要,推动艺术与历史、科技的融合创新。
项目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副院长武定宇介绍本次培训基本情况
项目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副院长武定宇介绍了本次培训基本情况,他还表示项目自启动以来共收到百余份报名材料,最终遴选出来自全国20省、市、区的30名学员,涵盖高校教师、文化机构人员和公共艺术实践者。本项目为期两个月,将通过专家授课、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提升学员在艺术城市创意与传播领域的理论素养与实战能力。项目将积极落实基层文化惠民政策,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艺术赋能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培养。
教师代表《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发言
随后,《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从课程架构、核心导向与教学理念等方面阐释了本项目的系统性与专业性,鼓励学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实现思维的跃升。
学员代表甄亚雷发言
来自河北美术学院的学员代表甄亚雷也表达了作为培训首批学员的荣幸与责任,表示将珍惜此次宝贵机会,积极参与课程,努力为艺术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周建新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周建新在仪式最后总结中表示,本次培训聚焦城市文化发展,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意义。希望学员珍惜机会,积极交流,提升能力,共同探索艺术城市建设的中国路径。
邵晓峰主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铸魂 以特色国际艺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首场专题讲座现场
开班仪式结束后,中国美术馆党委委员、展览部主任邵晓峰为全体学员带来了首场专题讲座《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铸魂,以特色国际艺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项目正式授课拉开序幕。
据悉,该项目不仅是一项高水平的人才培训工程,更是推动中国城市文化转型与公共艺术专业化发展的探索实践。接下来的两个月,学员们将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与创作,完成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验价值的艺术城市传播项目成果。随着城市建设进入“以人为本、文化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共艺术的作用也在不断升级。此次培训项目的启动,不仅将培养出一批具有前瞻视野与实践能力的“艺术城市建设新力量”,也将在全国范围内带动艺术、传播与城市规划跨界融合的深入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文化强国注入新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