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老师,今天还上PAD课吗?”
四川乐至县石佛镇中心小学的计算机教室,总能在每周某一天的课后提前热闹起来。29 个四年级的孩子拿着纸笔,叽叽喳喳围着杨大双老师追问。而这是过去一学期里,这所乡村小学最常见的课前场景。
孩子们口中的“PAD课”,其实是一门名为“数字寻宝之旅” 课程,孩子们在本校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视频课程的学习,利用平板学习包括编程在内的各种数字技能。负责辅导这门课的杨大双教了 11 年书,带过英语、音乐,见过了太多学生在主课上的调皮与懈怠,但这门 “数字寻宝之旅” 课程,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往日会在课上捣乱的学生,会认真捧着 Pad 研究编程里的 “小猫学说话”;平时沉默的孩子,也会主动和组员分工记录、设计错位摄影道具。
“这堂课上学生是不分好与坏,孩子们的兴趣和起点都一样。” 杨大双的感慨,正是 “一扇窗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推动计划”(下称 “一扇窗计划”)在乐至县落地半程的生动注脚。
在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 “小数苗” 专项支持下,这场覆盖乐至县 9 所学校 17 个班级、573 名 4-5 年级学生的教育实践,不止为乡村孩子打开了接触数字设备的 “第一扇窗”,更在悄然重构着他们与同伴、老师,乃至与自身创造力的关系 —— 就像成都一扇窗公益服务中心运营负责人高崇然说的:“Pad 只是钥匙,我们真正想打开的,是乡村孩子看见彼此、看见世界的窗户。”
学生之窗:从“手机困住”到“数字创想” 同伴携手探索新世界
杨大双还记得第一节“数字寻宝之旅”上课前小小的担忧:因为设备数量有限,29名学生,10个PAD设备,“孩子们会不会抢起来?”事实是,孩子们并没有抢起来,还根据视频课程要求,自发友好地分小组,承担起了 “记录组”“操作组”“道具组”等工作,课程推进也很顺利。
“以前总怕孩子被手机‘困住’,现在才发现,不是设备的问题,是有没有给他们正向的使用方式。” 杨大双的困惑,也是乐至县很多乡村老师的共鸣。高崇然在走访中发现,80% 以上的乡村孩子都有接触手机的机会,但大多用于刷短视频、玩游戏 ——“消费型”的数字接触,让孩子习惯了即时刺激,却难以体会创造的乐趣。
“数字寻宝之旅” 课程的设计,恰恰瞄准了这一点。成都一扇窗计划项目负责人暨课程主任黄秀峰表示,课程以 “寻宝” 为线索,把平板操作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任务:第一堂课,孩子们要在线上博物馆搜索 “国家宝藏”,给喜欢的文物命名、为小组取队名;第四堂课,他们要拿着平板在校园里拍 “错位摄影”,用操场的树、楼梯间的扶手、甚至教室的窗帘做道具,拍出 “手举大树”“人躲在窗帘后” 的创意照片;第七到第九堂课,编程工具 “编程喵” 登场,孩子们要让自己拍的 “宝藏照片”“开口说话”—— 有的给文物配上自己编的解说,有的给错位摄影里的自己加了 “哈哈笑” 的音效。
在完成这一个个任务中,杨大双发现孩子们的创意总能超出预期。在错位摄影课上,她提示孩子们可以利用教学楼、操场的树木做道具,孩子们玩出了更多花样:有的躲在窗帘后营造氛围感,有的在楼梯间利用角度制造 “巨人” 效果,还有的用简单的文具当辅助道具。“他们的想法比我们老师多太多了”。
乐至县石佛镇中心小学学生涂鸦作品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乐至县机车天池希望小学教师江东升。她所带的44名学生,有一些孩子刚开始不愿意走出教室,也不敢碰平板,觉得‘这是主讲的事,直到 “错位摄影校园寻宝” 环节,情况彻底变了:孩子们抱着平板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走廊上、操场上、楼梯间都成了 “创作现场”。
这种创造力的释放,在课程数据里也得到了印证。据一扇窗计划的中期统计,97% 的老师认为学生 “对电子产品的用途有了更多认识”,97% 的学生表示 “喜欢用平板做东西,而不是只玩游戏”。这也与《数字化发展对乡村儿童阅读的影响》调研报告中 “57.58% 乡村教师愿意用 AI 辅助教学” 的意愿形成呼应,折射出乡村教育场景中师生对数字素养提升的共同需求。
孩子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也会变得主动起来。江东升班里有个孩子,平时不爱说话,让他上台分享更是难如登天。但在“数字寻宝”的小组合作中,这个孩子不仅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成果分享环节,还能头头是道地讲解小组的创作思路。“后来我带他去参加机器人线上比赛,还获了奖,家长也说没想到孩子这么有潜力。”
老师之窗:从“畏惧抵触”到“主动探索” 在成长中突破自我
“我一个教科学的,哪会拍照啊?更别说带孩子们玩编程了。”
高崇然表示,在项目启动初期,乐至县不少乡村老师对数字课程存在畏惧心理,有的直接拒绝:“我不会,教不了。” 尤其是一些非科班出身的老师,本身教学任务就重,更担心承担额外的压力。年纪稍大的老师,还会对数字设备有天然的畏惧
为了打消老师们的顾虑和抵触,一扇窗团队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课程设计成 “40 分钟录播 + 老师辅助” 模式,乡村老师不用自己备课,只需播放一扇窗团队事先录制好的视频,上课时维持秩序,以及完成课后打卡即可。二是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黄秀峰和高崇然在开学前兵分两路,对乐至县 9 所学校逐一访校,不仅检查智慧教室的设备安装情况,还开展专项培训,手把手地教老师们操作课程设备、理解课程流程。
“我当时就跟老师们说,就把自己当成学生,跟着课程一起学,说不定还能和孩子一起成长”,高崇然回忆道。
事实上,参与教育实践的乡村教师们虽然心有畏惧,但是更多还是带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很多老师在参与过课前培训与正式上课后发现,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慢慢掌握了拍照技巧、基础编程知识,甚至还把这些知识融入到了日常的科学教学中。
杨大双以前上音乐课,最多就是用 PPT 展示歌词、播放音乐,教学比较形式单一。在参与 “一扇窗” 计划后,她开始尝试将 AI 技术融入课堂 —— 用 AI 录制声音、制作动漫课件,让音乐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正契合了 2025 年 8 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中 “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的政策导向。
更让老师们触动的,是对 “AI 时代教师角色” 的重新认知。
黄秀峰就提到,在课前培训的时候,就会有老师提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自己会不会失业,会不会被AI取代”。 江东升坦言,自己也有过这种担忧。但上完这一系列的课,她感受到的是:AI 能教技术,但教不了孩子怎么合作、怎么发现自己的优点,老师们要做的是‘笨鸟先飞’,主动学习新东西,然后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孩子,做 AI 替代不了的事,“这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的一扇窗,也是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窗”。
乐至县资阳机车天池希望小学课后反馈
根据一扇窗的中期统计数据,乐至县 17 个班级中,有 16 个班级已 100% 完成课程,仅剩 1 个班级因老师家庭突发状况需在秋季学期补课,整体完课率达到 96%。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在春季学期的满意度调查中,老师们对录播课程主课老师、运营团队的满意度均为 100%,认为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达 99%。此外,97% 的老师认为自己 “在课程中也学到了数字技能”。
“我们不再只追求完课率,更希望老师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成长,真正爱上这门课程。”高崇然说道。
教育之窗:重构三重关系 为乡村数字教育注入新活力
除了上半年“数字寻宝之旅”课程,一扇窗计划下半年的 “合格小网民” 课程也已准备就绪,将教孩子们如何安全上网、辨别网络信息。成都一扇窗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唐玲玲在谈到项目设计初衷时表示,数字素养教育不只是教孩子使用技术,建立与数字设备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数字时代学会识别信息、与人相处、与世界对话。
这与国家推动教育数字化 “促进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 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孩子与数字设备的关系上,通过 “数字寻宝” 等任务,让乡村孩子首次接触平板等数字设备时,就建立起 “工具化” 的认知,而非 “娱乐化” 的依赖。高崇然在走访中发现,现在不少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不差,有电脑教室、电子白板,但缺乏优质的课程和正确的引导,导致设备利用率不高。
“以前觉得乡村教育缺硬件,后来发现缺的是让硬件‘活’起来的课程,缺的是让孩子彼此看见的机会。” 在唐玲玲看来,一扇窗计划不是给孩子送几台平板就结束了,而是要在他们心里种下“创造”和“链接”的种子 —— 这颗种子,会慢慢长成他们看世界的窗。
在孩子与人的关系上,课程设计了大量小组合作任务。江东升在授课中就发现,很多小组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会主动积极帮助未完成的小组。让孩子们在分工协作中学会沟通、理解与包容。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存在 “人际链接弱化” 的问题 —— 大学生宿舍里大家靠微信交流,乡村孩子则因手机变得 “沉默”,从小就在农村生活长大的黄秀峰就曾说过,现在的农村太“安静”了。而一扇窗计划通过让孩子们一起寻找校园宝藏、一起完成编程项目,重新激活了同伴间的互动。
此外“数字寻宝之旅”课程还默默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往,老师在课堂上是 “权威”,学生是 “听众”,而在 “数字素养” 课程里,老师和学生都是 “学习者”。杨大双就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还没搞懂编程步骤,班级里的学生已经掌握,甚至摸索出了新的方法,甚至会反过来教她。
“这种平等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学生不再害怕老师,有问题会主动问;我也不再觉得自己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伙伴。”
对于未来,唐玲玲和一扇窗团队有着更清晰的规划:一方面,继续优化课程内容,此次在乐至县的计划把之前两年的课程梳理优化成一年期的项目,项目重点更聚焦,也更易在学校开展;另一方面,也鼓励学校自主开展课程,让 “一扇窗” 的影响持续扩大。
乐至县-资阳机车天池希望小学课程展览
“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短期项目,而是能成为乡村教育的‘长期伙伴’,让更多孩子、更多老师受益。”
在乐至县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孩子们的 “数字宝藏” 展览还在继续 —— 墙上贴满了他们拍摄的错位照片、写下的课程感悟,桌子上摆放着他们用编程制作的 “会说话的宝藏” 作品。每一扇窗的打开,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可能;每一次探索,都在为乡村数字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