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儿童教育蓝皮书发布 解读数字经济下流动儿童教育新挑战与破局之道
教育
教育 > 正文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蓝皮书发布 解读数字经济下流动儿童教育新挑战与破局之道

9月23日,由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流动儿童教育蓝皮书(2023-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发布的蓝皮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汇聚了多位专家学者及一线实践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在人口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新现状、新趋势与新挑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流动儿童蓝皮书主编、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韩嘉玲教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原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流动儿童蓝皮书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妍,流动儿童蓝皮书副主编、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刘月,好奇庙社区营造中心谢若琪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青年教师张越博士等多位流动儿童议题相关领域的机构代表以及数十家媒体记者出席。发布会由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陈欣主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蓝皮书的发布表示祝贺,并对研究团队致以敬意。他指出,该蓝皮书的出版,是社科文献出版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践行新时代出版使命的重要体现。冀社长回顾了出版社与研究团队长达十年的良好合作,称这是学术出版机构与智库研究力量深度协同的典范。他高度评价了流动儿童蓝皮书的价值,该研究延续了韩嘉玲教授团队多年如一日的问题导向和田野精神,积累了极为珍贵的纵向观测数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年度的报告敏锐地捕捉到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变化,将研究视角延伸至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子女,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时俱进的前瞻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蓝皮书的发布表示祝贺,并对研究团队致以敬意。他指出,该蓝皮书的出版,是社科文献出版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践行新时代出版使命的重要体现。冀社长回顾了出版社与研究团队长达十年的良好合作,称这是学术出版机构与智库研究力量深度协同的典范。他高度评价了流动儿童蓝皮书的价值,该研究延续了韩嘉玲教授团队多年如一日的问题导向和田野精神,积累了极为珍贵的纵向观测数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年度的报告敏锐地捕捉到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变化,将研究视角延伸至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子女,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时俱进的前瞻性。

冀向德特别指出,这本蓝皮书已被纳入出版社的核心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工程”中的“智库系列篇”。他认为,妥善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社会公平正义,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

冀祥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冀祥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蓝皮书主编韩嘉玲教授回顾了自1998年以来对该群体的关注,“我内心更期盼着有一天,我们不再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韩教授还欣喜地指出:“今年的作者队伍中,除了我之外,大多是年轻学者和一线实践者。”她特别提到有六篇文章来自实践工作者,这些案例使流动儿童蓝皮书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需求。

韩嘉玲|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书主编

韩嘉玲|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书主编

蓝皮书副主编张妍指出:流动儿童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发展不断动态演变。主编韩嘉玲教授的相关研究也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主要指“农民工随迁子女”,到后来因教育资源集中城市而出现的“教育流动儿童”,并出现父母随子女迁徙及陪读妈妈等现象;再到十八大后出现的“回流儿童”、“再迁儿童”,他们兼具备了流动与留守的特征,显示了流动儿童的概念与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推进。本书中又对近年因脱贫攻坚而出现的“易地扶贫搬迁儿童”也都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流动儿童新类型。此外,本书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子女)已成为流动儿童中一个特征鲜明的新群体,他们的家庭流动模式、教育需求和面临的挑战与传统农民工子女也有很大不同。

张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本书副主编

张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本书副主编

《外卖骑手子女的随迁情况和育儿参与分析》专题研究因其切入点的新颖性和现实针对性,成为发布会上的焦点。该研究基于国内某头部外卖平台面向全国200多个城市的骑手所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在回收的4万余份问卷中,最终确定有未成年子女骑手的有效问卷样本近2万份。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外卖骑手并非是“小哥”,他们很多人是有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从问卷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外卖骑手有子女。其中,有子女的女性骑手比例显著高于有子女的男性骑手,可以看到,传统观念中养育子女的责任仍主要由女性承担。婚姻状况、性别角色、城市规模和工作模式等都是影响骑手及其子女团聚的重要因素。在育儿参与方面,尽管骑手工作强度大、作息不规律,但他们努力通过技术手段保持与子女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质量有限,线上交流很难替代深度陪伴。

韩嘉玲教授期盼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个群体,公共政策和社会认知需要实现一次根本性的转向——从将骑手视为孤立的“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将其看作“有家庭负担的劳动者”。她建议,大城市在制定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类群体的家庭化需求,对保障性住房、积分入学等政策予以适当倾斜,切实降低他们的家庭团聚成本。

此外,她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发出温情而有力的呼吁:“外卖骑手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当他们因为各种原因送餐稍迟时,希望大家能多一份理解和包容,不要轻易给出差评。您的一个差评,可能会直接扣减他们的收入,影响的是他们身后一个家庭的生计。一个对劳动者友善的社会,才真正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性。”这番话引发了现场与会者的共鸣。

韩嘉玲|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书主编

韩嘉玲|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书主编

蓝皮书副主编刘月研究员系统梳理了构建流动儿童友好社区的海外经验。她选取了乌克兰利沃夫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提供免费IT课程、韩国首尔为双职工家庭提供患病儿童陪护服务、肯尼亚内罗毕贫民窟通过雇佣当地青年进行社区环境改造以提升安全感、瑞士日内瓦为移民家庭提供语言相通的早期家访服务、纽约为移民青少年配备同背景导师进行长期“即时辅导”等多个案例。刘月总结,这些案例的成功关键在于精细划分受助人群、让儿童参与设计、整合跨界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与人员选择,为中国实践提供了多元借鉴。

刘月|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本书副主编

刘月|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本书副主编

来自深圳“好奇庙社区营造中心”的谢若琪则分享了生动的本土实践“南头古城”案例。在这个户籍人口仅占1%、高度多元化的社区,他们通过“社区营造”方法,在组织、社区、家庭三个层面发力:不仅开展引导儿童探索社区的自然教育、绘本阅读等活动,更将活动据点扩散到整个社区(商铺、街巷),并创新性地建立“社区家委会”,赋能家长成为“教育协作者”,使其获得价值感和社区归属感。谢若琪表示,儿童友好的目标是让社区每个个体都能自豪地说“我是南头人”,让社区成为每个人的底气。

谢若琪|好奇庙社区营造中心主任

谢若琪|好奇庙社区营造中心主任

在发布会的专家点评环节,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蓝皮书进行了深度点评,从宏观政策、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等多维度肯定了其价值,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王谦从中国长期人口发展趋势的战略高度对蓝皮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结合自身经验指出,本书在人口出生率下降、互联网经济兴起的当下,能够敏锐地抓住 “新业态劳动者子女”这一新群体,并深入剖析其家庭图景,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王谦呼吁进行一场“认知革命”:“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观念。流动人口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发展的‘动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住房、社保等,不是特殊的‘优待’,而是作为公民和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他特别强调,政府应率先破除壁垒,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共同构建支持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生态系统。”

王谦|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原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司长

王谦|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原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司长

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张越对蓝皮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价值给予了独特解读。张越提出,流动儿童蓝皮书虽然是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但蓝皮书没有就政策而论政策,而是通过流动儿童教育折射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张越|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青年教师、博士

张越|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青年教师、博士

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媒体与参会各组织机构的代表就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如何有效落地以及社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流动儿童教育蓝皮书(2023-2024)》的发布,不仅梳理了现状与挑战,更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前沿的议题设置,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推动了全社会对流动儿童议题的深入关注与思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